中俄商品店面临倒闭潮,消费者质疑进口真实性

editor

7 月 27, 2025

在中俄友好的背景下,自去年12月起,多个城市的“俄罗斯商品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前来体验俄罗斯文化与产品。这些店铺以蓝白相间的招牌和熊、娃娃等装饰营造出浓厚的俄罗斯氛围,标语如“硬核俄货”和“中俄互贸”也在吸引顾客。然而,短短八个月后,这些店铺却面临大规模的倒闭潮,背后的原因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不少店铺的员工透露,店内的商品大多来自黑龙江省的俄罗斯货源代理商。目前,一些商家正在进行打折促销,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整修和改装,试图调整店面空间,引入更多真正的俄罗斯商品。

这些商店主打的商品种类繁多,包括酒类、果汁、饼干、糖果、巧克力等,然而仔细查看包装后,消费者会发现许多产品的说明书上只有俄文标签,并贴有中文翻译。更令人困惑的是,部分标明为“俄罗斯原产”的商品实际上却是越南生产的罐装果汁。

上海市场监管局自今年1月以来接到大量针对这些店铺的投诉,主要内容包括“国产假冒进口”。经过对47家店铺的检查,监管局对其中6家立案调查,涉及无照经营、虚假宣传及未备案的食品经营者等问题。

此外,俄罗斯驻华大使馆也于今年1月通过社交媒体明确表示,官方授权的俄罗斯国家馆仅限于由俄罗斯出口中心支持的场馆,提醒消费者警惕假冒的俄罗斯进口产品。

如今,在大众点评和高德地图等应用上,上海市内仅能找到极少数的俄罗斯商品馆,而不少原先的俄罗斯商品馆已转型为其他类型的零售店。例如,豫园商圈的俄罗斯商品馆已更名为“全球零食集合店”,杭州、苏州、广州、重庆、成都等城市的类似店铺也纷纷关停。

在深圳,公众对“俄罗斯商品馆”的反应同样不佳。尽管店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调查显示,许多商品实际上是中国东北地区生产的,并非真正的俄罗斯进口产品。一些业内人士透露,部分经销商可能是购买了俄罗斯商标,在国内进行生产。

在成都的一家俄罗斯商品馆,琳琅满目的商品中包括蜂蜜、酱油、通心粉等,虽然包装上贴有俄文标签,但许多产品的产地却显示在中国东北的城市。消费者对于这些产品的真实来源产生了疑虑,有人甚至表示在购买后才发现这些产品并非真正的进口商品。

此次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许多消费者纷纷表达自己的失望和愤怒,质疑为何在俄罗斯从未见过这些标称进口的产品。一些人甚至在购买后感到被骗,表示“我还去买了两次,原来是假的。”

行业内的分析指出,这些商品的来源问题在法律上并无明确规定,商家可以通过将国产商品贴上进口标签的方式,模糊消费者的认知。这一系列事件不仅揭示了市场监管的不足,也让消费者对中俄商品的信任度面临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