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七年技术追赶路:核心技术依旧受制于人

editor

7 月 4, 2025

在2018年,中共首次公开了35项被“卡脖子”的关键技术,至今已经过去七年。尽管北京当局在一些与电动车相关的领域获得了零星的突破,但与欧美、日本在大部分核心技术上的差距依然显著,甚至在某些领域差距进一步扩大。

这35项技术主要分为四类:首先是核心元器件,包括芯片、航空发动机短舱、触觉传感器等;其次是关键基础材料,如ITO靶材、航空钢材、高端轴承钢等;第三类是先进基础工艺,包括光刻机和核心工业软件;最后是产业技术基础,如操作系统和重型燃气轮机等。根据美国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的报告,这些技术的独占程度高,且中国在高端版本的开发上进展有限,进口替代困难重重。

现阶段,除了电动车领域的一些进展,中国在芯片、发动机和高端机床等关键领域依然面临欧美及其盟友的技术封锁。以光刻机为例,荷兰ASML公司几乎垄断了这一领域,即便提供设计图纸,中国制造商也难以复制其复杂的技术,因为这涉及大量隐性知识和长时间的技术积累。

在航空发动机领域,中国也陷入困境。GE航空是全球唯一拥有复合风扇叶片和密封系统的公司,相关技术的研发和认证耗时超过十年。中国重型燃气轮机的设计师指出,关键部件的研发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与经验积累,而这在短期内难以实现。

此外,中国在高端钢材市场同样受制于人。尽管中国钢铁生产能力位居全球首位,但在航空级钢材等高端材料的生产上,仍需依赖进口。业内专家表示,材料与工艺的结合是实现技术突破的关键,而这并非通过简单的生产规模能够解决的。

在材料科学领域,中国虽然有不少优秀的科研人员,但由于体制的限制,缺乏足够的创新空间与动力,导致顶尖科学家的培养受到影响。政治因素使得科研工作往往被迫迎合行政目标,而不是追求真正的技术突破。

未来,随着全球技术竞争的加剧,尤其是美国对中国技术的限制,中国技术的追赶之路将更加艰难。一旦关键技术被进一步封锁,中共的经济与军事发展将陷入停滞,或将迫使其采取更加激进的手段来追求技术自给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