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的国家战略长期以来以制造业为核心,然而对服务行业的投资却始终不足,导致经济结构失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畸形模式逐渐显露出诸多问题:国内需求持续疲软,产能过剩现象愈发严重,甚至进入了自90年代以来最长的通货紧缩周期。同时,国际市场也因关税政策遭受冲击。
在7月14日的一次工作会议上,中共领导人对地方政府在新能源和人工智能等新兴项目上的盲目跟风表示批评。他指出,地方政府应避免“一窝蜂”地追逐热点项目,而应理性投资。随后,在7月31日,中共发改委发布了针对投资基金的指引,强调需防止盲目跟风现象。
尽管如此,自“中国制造2025”政策实施以来,中共对制造业的投资仍在高速增长。2021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达到17.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的增速更是高达22.2%。2024年,央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完成额达2万亿元,同比增长18.7%,首次突破投资总额的40%。制造业投资在2024年增长9.5%后,今年又增长了7.5%。各地政府纷纷推动新材料、汽车、半导体等先进制造业,以扩大规模为目标,而非追求利润。
然而,这种过度依赖制造业的策略也导致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分析人士指出,当产能利用率低于75%时,便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2024年,中国汽车制造、食品制造等多个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明显偏低,行业平均仅为52%。为了消化日益增加的库存,各大车企纷纷展开价格战,导致市场竞争加剧。
即便如此,中共仍不顾市场需求,继续向新兴产业提供大量补贴,强调必须达到一定的生产量。这种政策导向扭曲了市场机制,使得企业扩产的动机偏离了实际需求,逐渐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在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中共只能依赖出口来消化过剩产能。尽管去年国际贸易顺差达到一万亿美元,制造业占出口总值的98.9%,但这种策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
经济学者指出,中共的经济转型并非易事。要实现从制造型经济向消费型经济的转变,政府必须缩减权力,允许民间经济自由发展。然而,在体制内的权力结构下,地方官员往往更倾向于推动可直接获益的项目,而忽视了服务行业的发展。
在全球经济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共的制造业战略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如何平衡制造与服务行业的投资,以及如何应对产能过剩和需求疲软,将是未来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