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政治局召开会议后的第二天,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制造业的采购经理指数(PMI)再度下滑,显示出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持续收缩。这一现象被专家解读为不仅仅是周期性的问题,更是反映了整个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层次问题,预计下半年中国的出口和制造业将继续维持低迷的状态。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7月的官方制造业PMI录得49.3,较6月份的49.7下降了0.4个百分点,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也从50.5降至50.1,显示出经济活力的减弱。这两大行业的景气度均降至过去数月的最低水平,导致综合PMI产出指数下降至50.2。
具体来看,7月的生产指数从6月份的51.0降至50.5,新订单指数更是从50.2降至49.4,新出口订单指数则从47.7降至47.1。这些数据表明,PMI已经连续第四个月低于50,显示出中国制造业正处于收缩状态。
经济学者黄大卫指出,7月的制造业PMI降至49.3,不仅低于前值,也低于市场预期,反映出中国制造业已经进入系统性衰退。他强调,新出口订单等更深层次的数据普遍走低,企业对于未来的预期十分谨慎,面临悲观情绪。黄大卫认为,当前的困境并非单纯的周期性波动,而是整个经济发展模式所出现的根本性问题。
与此同时,来自东莞的消息显示,许多制造企业纷纷停工、放假或解散。7月14日,老牌港资企业怡丰运动科技有限公司宣布旗下工厂全面停产,员工进入待岗状态。而在东莞,外资和民营企业的关闭消息接连不断,似乎预示着更大的经济危机。
台湾南华大学的教授孙国祥分析称,尽管美中之间的关税战在5月暂时停战,但东莞的工厂仍然面临倒闭潮,这表明关税对中国出口与制造业的打击是结构性的,且影响正在持续发酵。黄大卫也表示,关税战的“停火”实际上更多是高层博弈的技术性喘息,而非实质性的改善,倒闭潮的根源在于中国内部系统与国际结构的脱轨。
中美关系的紧张在今年4月升级,两国对彼此的商品征收超过100%的关税。虽然5月达成的协议允许在90天内逐步取消大部分新增关税,但这一“停火”协议将在8月中旬到期。最近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中美代表会议上,双方在是否延续关税暂停问题上的表态不一,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
在国内方面,尽管中共加大力度发放生育补贴,央行的调查却显示,家庭对就业市场的预期降至历史低点。在7月30日的政治局会议上,官方承诺下半年将持续推动宏观政策以释放内需潜力,但并未提出有效应对产能过剩的措施,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依然严峻。
专家指出,政治局会议释放出的信号较为保守,未来几个月除非政策出现意外干预或外需大幅反弹,否则中国的出口和制造业整体将继续低迷,恢复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