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底川习会晤之后,中国在对美经济政策上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中共外长王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文章中,强调了“不信邪、不怕压”的斗争精神,认为中共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渡过艰难时刻;另一方面,中共商务部却宣布自11月10日起取消对15家美国企业的出口管制,并暂停对16家美企限制一年,这些企业曾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如今得以恢复贸易。
与此同时,白宫也公布了美中之间的最新协议。根据协议,中方在多个关键领域做出了让步,包括推迟一年实施原定的稀土管制措施,承诺大规模购买美国大豆及其他农产品,并启动购买美国能源的程序。作为交换,美国则下调了对中国的关税,并延后了《特别301》调查与出口管制。
对这一现象,专家们认为这并非简单的矛盾,而是中共在内外困境中采取的一种“分线操作”策略。国际事务专家孙国祥指出,王毅的强硬表态主要是针对国内,旨在避免被视为对外让步,而对外则是为了保留谈判筹码,维护“斗争”形象。
中国问题专家王赫表示,中共的强硬言辞更多是为了塑造“斗而不屈”的形象。他认为,中共自认为在与美国的全球对等关税战中取得了平手,因此高喊“不信邪、不怕压”,借此对内宣传“赢得这一仗”的假象。然而,这种典型的“对内洗脑式宣传”对于外界并没有实质作用,因美国的关税政策没有其他国家愿意与中共站在一起。
在经济困境中,中共的“分线操作”策略显示出其面临的压力。孙国祥分析称,这是中共在经济压力下的应对方式,试图通过在贸易上让步来稳定外需与市场预期,同时保持内部的“斗争”叙事,以达到动员内部和吓阻外部的效果。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转为负值,生产者出厂价指数(PPI)长期微负,显示出内需疲软与产能过剩的问题依然存在。
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就业压力显得尤为严重。官方数据显示,2025年8月,中国16至24岁(不含在校生)的失业率达到了18.9%,创下了自2023年恢复统计以来的最高点。这一现象反映了结构性就业问题的严重性,企业需求疲弱。
虽然中共的短期让步有助于缓解企业成本与外贸压力,但如果内需和制度改革没有实质突破,通缩与信心低迷的问题仍将反复出现。此外,中国经济的增长已经放缓至4.8%,为一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内需疲弱、房地产低迷以及出口竞争加剧,使得经济对制造业的依赖愈发突出。
王赫指出,中共声称的“经济增长奇迹”已经走向终结。政策失误、内需崩溃与外资撤离使中共陷入困境,而如今的强硬外交姿态不过是掩饰无力的虚张声势。孙国祥也认为,缺乏制度改革的情况下,外交上的斗争与经济上的务实让步难以改变基本面的困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