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的管理下,中国不仅在地缘政治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还提出了一种与全球经济市场化运作模式截然不同的经济模式。中共的策略本质上是寄生性的,依赖于其他国家遵守规则,而自己则常常违反这些规则。一个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共利用非市场策略控制全球电池供应链,同时通过国家补贴和掠夺性定价等手段,将全球电池基础设施武器化。
电池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无论是汽车、手机,还是工厂和电网,先进电池的需求不断上升。未来战争中,电池将成为关键武器之一,广泛应用于无人机、手持无线电、自主潜水器等新兴技术上。然而,电池的生产依赖于一系列关键矿物,如锂、钴、镍等,而根据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锂、石墨等电池材料的加工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
具体来看,中国在2024年电池出货量将达到1215吉瓦时,全球总出货量为1545吉瓦时,其中电动车电池市场占有63.5%的份额。这一局面使得中国在电池产业链中拥有了强大的话语权,然而其背后却是较为复杂的生产环境与技术壁垒。例如,中国加工的电池级石墨占全球95%以上,但由于高污染的生产方式,转移加工到其他国家并不容易。
专家指出,中共早在2010年代便开始布局电动车电池产业,相关政策的实施使得国内企业得以迅速崛起。与国际竞争对手不同的是,中国企业不仅满足自身需求,还向外部市场提供电池产品,这使得其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然而,这种寄生式的生存方式也带来了潜在的危机。中共依赖于出口市场,而这种依赖性使得其面临着相互矛盾的局面——一方面需要依赖外部市场消化过剩的生产,另一方面又因掠夺性行为遭到国际市场的反击。美国及其他国家开始对中国电动车征收关税,并限制与电池相关的技术交易,以保护本国市场。
随着竞争的加剧,中共的策略可能会导致其在全球电池领域的优势被削弱。外界对中共的产业入侵已有所警觉,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国家效仿西方的做法,进一步限制中国企业的市场进入。
在这一背景下,报告强调了美国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以重夺全球锂电池生产的领导地位。这包括激励私营部门投资、简化联邦许可以及建立国内加工基础设施等策略。专家们认为,西方国家在技术上并不落后,只需解决环境保护等问题,便能逐步恢复大规模商业生产,从而平衡中共的威胁。
总的来看,中共的电池供应链策略在为其带来短期利益的同时,也埋下了潜在的危机。未来,全球市场的格局将如何变化,值得各国保持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