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10月1日起,中共国有银行系统的官员出境申请将面临新一轮的限制。多位知情人士透露,处级及以上官员每年仅能申请一次出国,甚至因公出差也必须经过繁琐的审批程序。尽管这一规定尚未在官方文件中公布,但在金融系统的内部管理中已开始实施。
根据多名金融界人士的披露,中央金融企业如银行、保险公司及资产管理公司等的管理人员,出境次数已由原来的每年两次缩减为一次。普通员工的出境申请不受影响,但处长级及以上干部面临更加严格的限制。
一名处级官员在接受采访时无奈表示,过去只要理由正当,审批通常不会太困难,但现在的规定变得十分死板,超过一次出境申请几乎必定被拒。另一名退休官员则指出,即使是因公出差,申请过程也异常繁琐,令人感到无比疲惫。
接近银行管理层的人士透露,新规强调“从严从紧”,并要求各级分行统一保管护照,个人不得私自持有。近年来,中共当局不断加强对金融系统的管控,早在2023年就有报道指出部分国有银行和央企要求干部上交护照并延长审批周期。这一系列措施源于当局对“防风险、保稳定”的考量,旨在防止资金外流和强化反腐,同时也反映出财政和外汇压力的增加。
学者分析指出,这并非单一政策,而是金融领域收紧措施的一部分。对于受到新规影响的官员而言,这一变化带来了无奈和困扰。农业银行南京一分行的一位管理人员感慨道:“一年只能申请一次出国,实际上许多出国机会因此被剥夺,这对个人和家庭影响很大。”
同样,交通银行北京分行的一位主管因孩子在英国留学而遭遇困境,因为他在春节期间已出过一次国,导致暑假再申请时遭到拒绝。他苦笑着说:“我们家孩子都在国外,但一年就一次出国机会,连探亲都难。”
自2006年以来,中共当局就曾要求部分国企高层和金融机构管理人员上交护照,未经批准不得出境,理由是防止腐败分子逃逸。此后,这一做法逐渐扩展到更多行业,尤其集中在金融、央企和能源等领域。2020年武汉疫情暴发后,出境管控进一步收紧,非公务出境几乎全面冻结,直到2023年才稍有松动。
有学者指出,从当年的反腐措施到如今对官员探亲和交流的限制,这一逻辑始终如一。如今,限制不仅是为了防腐败,亦关乎资本流动、外汇安全,甚至是政治忠诚。面对银行系统自由出境的空间持续压缩,农业银行南京一分行的管理人员表示:“即便有正当需求,审批拖延常常使我们无法出行,这对探亲和子女教育影响甚大。”
此外,近年来中共中纪委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心无旁骛守住国门”,并要求重要岗位人员原则上不得拥有境外居留权或长期存款。在这样的政策下,出境限制不仅是经济风险管理的措施,更是对干部思想与行为的约束。
自2015年“猎狐行动”开始以来,当局逐步强化了对外逃风险的警惕,金融、能源和央企官员被视为“高风险群体”。官方认为,一旦人员和资金同时流出,将对经济和政治安全构成冲击。因此,严格审批和集中保管护照已成为金融系统的常态。
舆论普遍认为,中共的严控趋势表明当局正将官员的跨境流动与国家安全紧密联系,既是防范腐败,也是出于对财政困境和外部压力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