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长期以来相信,贸易与科技的发展将推动中国融入更为开放且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然而,时至今日,两国在芯片、人工智能、供应链、技术标准、网络空间与外太空等多个领域几乎全面冲突,国际联盟格局和全球经济版图正经历深刻重塑。
专家们将当前局势形容为“冷战式角逐”,尽管两国在贸易和金融领域依然保持着密切联系,并未完全切断这些联系,而是各自在重新塑造其运作模式。华盛顿提出“去风险”和“有针对性的脱钩”的战略,而北京则通过制定法律、监管措施及出口限制来回应,往往偏离国际准则。分析人士认为,这场博弈可能将影响两国关系的走向,并产生超越2027年的深远影响。
回顾历史,1972年理查德·尼克松总统访华,结束了数十年的敌对局面,为美国在1979年正式承认中共政府铺平了道路。在此之前,华盛顿只承认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其进入全球市场的开端,推动了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使中国成为全球供应链的核心。
美国曾寄希望于中国的更深层次融入能够促使其走向市场化和民主化,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中共通过强制技术转让、大量补贴国有企业以及阻碍外国竞争者进入市场,严重违反了WTO的基本原则。这些策略尽管在经济实力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伴随着更加强硬的国际姿态。
近年来,中共支持的黑客组织已经入侵美国的政府机构和关键基础设施,同时影响力行动扩展到大学、智库及媒体,以控制政策走向和公众舆论。此外,来自中国的芬太尼前体涌入美国,导致了持续的阿片类药物危机。
美国的战略思维在2017年发生了转变,川普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将中共视为头号竞争对手,拜登政府延续了这一政策。专家指出,中共加入WTO后的行为迫使华盛顿采取更为强硬的“技术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立场,导致双方定期推出一系列反制措施。
例如,微软在8月限制了中国企业对其网络安全漏洞预警系统的访问权限,商务部则在一周后宣布关闭一个漏洞,阻止外国芯片制造商在无许可证的情况下向中国出口美国设备。与此同时,自10月1日起,联邦资助的研究人员将必须接受强制性的安全培训,以应对潜在的国家安全风险。
中共对此采取了报复措施,增加了对稀土开采的监管,并对美国光纤进口展开反规避调查。此外,对美国科技巨头的审查也在加剧,几乎每周双方都在加强出口管制和设置法律障碍。
意识形态的分歧使得中美关系愈加紧张。专家表示,集权的威权统治与现代民主治理难以共存,双方的价值观存在根本上的不可调和性,权力角逐因此不可避免。华盛顿和北京的优先事项截然不同,前者注重国家福祉,后者则将权力的生存置于首位。
尽管意识形态差异巨大,中共仍需依赖美国市场来支撑其出口,因此华盛顿在谈判中获得了筹码。然而,北京已学会如何削弱这一优势,通过“承诺、拖延、重新谈判”的策略来应对。当前的贸易谈判中,中共虽表现出合作姿态,但实质性内容有限。
在未来的中美关系中,双方都在利用各自的优势作为武器,紧张局势可能再次升级。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与两国在贸易和科技领域的角力愈加明显,未来的博弈将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