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紧张加剧,中国推行“出口转内销”应对经济挑战

editor

5 月 13, 2025

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温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正积极推动“出口转内销”政策,以应对因出口受阻带来的经济压力。然而,经济学家警告,这一策略可能加剧中国经济的通缩危机,反而使问题更加复杂。

目前,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关税已高达145%,而中国对美国的关税则为125%。这种高关税水平导致两国贸易几乎暂停。更为严峻的是,自5月2日起,美国还取消了对中国小额包裹的免税政策,改为对这些包裹征收高达120%的关税或每件100美元的费用。

作为应对措施,中国政府在努力激活国内消费方面采取了新的手段,鼓励企业将原本出口的商品转向国内市场。京东、腾讯和抖音等电商巨头纷纷加大力度,推出针对中国消费者的促销活动。其中,京东在平台上设立了专门区域,折扣幅度最高可达55%。同时,大型连锁超市也纷纷设立外贸专区,上海更是举办了为期五天的外贸嘉年华活动,旨在刺激消费。

然而,分析师指出,这一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导致更为严重的通缩问题。亚洲时报的一篇文章指出,虽然短期内将出口产品以折扣价格转售给国内消费者似乎是一个明智之举,但从长期来看,这将削弱各行业的定价能力和盈利能力,可能为企业削减成本埋下隐患。

中国经济近年来深陷通缩的恶性循环。根据官方数据,2024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仅上涨0.2%,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则下降了2.2%。中共长期以来将国内市场视为制造业的“泄压阀”,而如今出口级库存的涌入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产能过剩,从而导致了更深层次的通缩。

尽管有传言称中共当局可能会提供一些支持,实际措施却寥寥无几。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的谨慎刺激措施势必会产生后果,持续的价格下跌不仅不会自行纠正,还可能重塑人们的消费行为。企业缩减开支,家庭推迟支出,投资决策偏离轨道,经济增长势头逐渐减弱。

高盛的最新预测显示,今年中国的CPI将降至0%,而PPI预计将下降1.6%。高盛的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指出,价格必须下降才能让国内和其他海外买家吸收美国进口商留下的过剩供给。随着贸易战的冲击,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分析人士警告,这场价格战可能会对就业和企业盈利能力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消费需求。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破产的风险,尤其是在出口依赖型地区,失业人数正在增加,预计城镇失业率将达到5.7%,高于官方目标的5.5%。

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面临多重挑战。尽管政府在刺激经济方面仍有空间,但出于对长期财政可持续性的考虑,政策刺激的力度显得更加保守和有选择性。专家建议,中国需要加速推进深层次改革,以应对未来的经济压力。改革可能包括赋予地方政府征收消费税的权力,增强社会保障体系以提高居民消费信心,以及投资与消费相关的基础设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