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再提“青年下乡”引发争议:历史重演还是政治策略?

editor

5 月 6, 2025

在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人数创下历史新高,习近平最近再次呼吁年轻人“下乡”,这一举动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观察人士指出,此举不仅是为了稳定政局,也可能是为了掩盖城市中日益严重的就业危机。

在中国“青年节”之际,习近平向新疆一所少数民族小学的志愿者回信,鼓励他们到“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近年来,随着大陆青年失业率不断攀升,习近平已多次提出促使青年返乡,包括在一封给大学生的信中鼓励他们“自找苦吃”。

中共官方媒体也频频宣传“上山下乡”的理念,甚至试图为上世纪毛泽东时代的这场运动翻案。广东省政府曾建议将30万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送往农村务农。然而,这些政策引发了广泛的质疑,许多人回忆起20世纪50年代中共强迫知识青年下乡时的悲惨历史。

当时,为了消除城市中大量失业青年带来的不安定因素,毛泽东发动了“上山下乡”运动,数以千万计的城市青年被迫迁往农村,许多人因此经历了生活困苦与政治迫害,理想破灭。

如今,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16至24岁的青年失业率曾超过20%。在官方停止发布数据后,新的统计口径显示的失业率显著低于实际情况。北京大学的研究表明,青年失业率可能高达46.5%。随着美国加征对华关税,中国外贸订单锐减,许多年轻人加入了“灵活就业”的行列,摆地摊成为新的求生方式。

今年的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222万,创下历史纪录。尽管中共央企表示春季校园招聘8000人,却收到了近120万份简历,学生们纷纷感叹2025年将是求职最困难的一年。

对此,加拿大华裔作家盛雪表示,越来越多的无业青年聚集在城市中,成为中共政权潜在的威胁。习近平提倡“青年下乡”,实际上是在用历史的手段来应对当下的经济政治危机。

分析人士指出,这种政策并不能根本解决失业问题,反而可能导致新的社会不满情绪。蔡慎坤认为,当前的“青年下乡”运动很可能会重蹈历史覆辙,成为一个“烂尾工程”。

随着经济环境的持续恶化,年轻人面临的生存压力将加大,或许将激发出新的反抗力量。盛雪也指出,虽然当下青年因恐惧而表现得消极,但在压力增大时,他们可能会觉醒并形成新的社会运动。如果觉醒的人群足够庞大,或许能够对现有体制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