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办了一场引人注目的“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此次活动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和讨论。
来自科研院所、机器人俱乐部和高校的20支人形机器人赛队与人类跑者共同参赛,比赛从南海子公园的南门出发,途经多个热门打卡地点,包括泡桐大道、文博大桥和通明湖公园,最终抵达通明湖信息城,全程达21.0975公里。这是人形机器人首次在开放环境中进行长距离耐力测试,意义非凡。
现场观众热情高涨,纷纷围观比赛的盛况。《齐鲁晚报》的报道显示,部分参赛机器人在比赛中遇到电池不足的情况,不得不在途中充电;还有一些机器人发生故障,陪跑员及时进行救援;甚至有机器人在奔跑中摔倒,头部零件掉落后又匆忙被扶起继续前行。
尽管活动吸引了大量人气,但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许多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表看法,认为这场比赛与真正的马拉松相去甚远,有人调侃道:“这不叫跑马拉松,这叫溜机器人。”还有人批评道:“能算跑吗?太敷衍了,两个活人伺候一个机器人。”
此外,有网友呼吁不要让人形机器人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担心它们可能抢走人们的工作机会。也有声音认为,参与此次活动的机器人仍处于初级阶段,不能真正满足市场需求,强调其成本过高和技术局限。
此次人机共跑活动不仅展示了科技的前沿发展,也引发了公众对人形机器人未来应用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