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色列为了遏制伊朗核计划,于6月13日发起了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双方冲突持续了多日。美国在21日决定介入,派遣B-2隐形轰炸机深入伊朗境内,精准打击了三座核设施。6月23日,特朗普总统宣布以色列与伊朗达成停火协议,结束了长达12天的战争,并呼吁双方保持克制。
在这场冲突中,中国的立场显得相对谨慎,主要是在表面上进行调解。《华盛顿邮报》分析指出,这一情况揭示了中共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相对有限。中伊问题专家威廉·菲格罗亚表示:“中国几乎无法直接影响局势,且不会从任何大规模冲突中获益。”
中共在制定中东外交政策时,采取的是“战略实用主义”,与美国的意识形态联盟形成鲜明对比。新加坡国立大学中东研究所的研究员Evangeline Cheng指出,中共主要通过现实利益的交换与各国建立关系,而非依赖共同的价值观。这种做法充分体现了中共致力于保护在中东的经济利益。
具体而言,中共在中东的战略利益与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包括“一带一路”倡议,这一项目涵盖了伊朗、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曼、科威特、伊拉克、埃及及阿联酋等国。此外,北京还在以色列的科技领域进行投资。最为重要的是,中国一半以上的原油进口依赖中东,尤其是伊朗的石油。如果中东地区爆发长期战争或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都将对石油供应造成严重干扰。
根据能源分析公司Vortexa的数据,中国对中东的石油和天然气依赖程度极高,约一半的海运原油进口需要经过霍尔木兹海峡。受到严厉国际制裁的伊朗同样依赖中国的石油购买,Vortexa估计,6月中国的进口量将达到150万桶,几乎全部通过霍尔木兹海峡运输。澳洲国立大学的伊朗研究高级讲师阿拉姆·萨利赫指出,战争等不稳定局势不仅会损害中国的投资和贸易,还会影响石油与天然气的价格及能源安全。因此,中国希望保持地区稳定,反对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冲突。
虽然中方在此次以伊冲突中尝试通过外交手段进行调解,提出由安理会通过决议,呼吁立即无条件停火,但其实际影响力依然有限。Cheng表示,由于缺乏足够的军事能力以及在中东地区的深厚政治影响力,尤其是在以色列对中共与伊朗关系存有芥蒂的背景下,中共的调解作用必然受到制约。
布鲁塞尔国际危机组织的分析师威廉·杨也认为,由于以色列对中共与伊朗的关系持谨慎态度,中方在冲突初期便处于不利地位。相比之下,美国在中东的政治和军事参与程度显著更高,拥有空军基地并与部分国家建立了长期同盟关系。美国此次的直接军事介入,摧毁了伊朗的核设施,展示了其改变战局的实质性军事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