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多个地区纷纷削减公务员和事业编制的职位,然而,社区网格员的招聘却在此背景下逆势增长。这一现象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在招聘过程中向应聘者收取高达100元的报名费,令不少人质疑其背后的动机。
根据社交媒体的调查,”网格员招聘”已成为热门搜索词。以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为例,7月31日发布的招聘公告显示,该区计划招聘100名网格员,试用期工资为2270元,转正后虽有薪资上调,但扣除社保后的实际工资仅剩2000元左右。表面看似正常的招聘信息却吸引了大量求职者的关注。
在小红书上,一位来自山东的网友分享了济南某街道去年招聘74人的经历,短短7天内竟吸引了3700人报名,考务费用的收入接近40万元。另据报道,四川内江地区今年仅招募4名网格员,月薪不足2000元。而在哈尔滨,甚至有“金融网格员”岗位,要求应聘者具备大专学历,月薪在3000至5000元之间。
尽管近年来中国大陆各地财政收缩,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不断减少,甚至某些地区延迟支付教师和环卫工人的工资,网格员的招聘却依然被视为重点项目。山东枣庄的维权人士赵亮(化名)表示,街道办的正式工作人员月薪超过4000元,享有相应福利,而网格员则需承担繁琐且繁重的工作,负责跑腿、应对各种检查和制作报表,工作强度大而工资低。
上周末,哈尔滨一位网友在微信群中提到,社区居委会在进行反诈骗宣传时,要求网格员必须完成“找到36名境外特定地区人员”的硬性指标,引发了群内的质疑。有网友表示,如果无法找到这36人,难道就要凑数应付任务?
青岛的经济学者李先生指出,网格员的工作不仅繁琐,而且其主要目的是维稳。他认为,网格员在表面上关心居民,实际上却在大量收集家庭信息,这让人感到极为不适。他强调,这种将居民信息采集与维稳任务相结合的做法,容易引发居民的反感,地方政府官员为了向上级汇报业绩,常常忽视居民的感受。
根据中共财政部的数据,今年前五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0.3%,总额约为9.66万亿人民币。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预测,今年中国的公共预算收入将约为24万亿,同比下降2%,而预算支出则升至29.7万亿,赤字达到近5.7万亿,同比扩大39%。
李先生分析认为,财政紧缩本应促使削减非刚性支出,但地方政府出于维稳的需求,仍在不断扩大网格员的招聘。尽管工资低、人员流动性大,地方政府仍在招募新人,以此降低整体支出成本。例如,青岛今年2月清退了一批“不合格”的网格员,随后又迅速补招新人。
从网络信息来看,网格员自身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今年早些时候,重庆一名网格员在抖音上抱怨工资被拖欠两到三个月,许多网友也晒出了相应的截图,表示财政虽然没有足够的资金支付工资,但维稳任务仍在按部就班地进行。
中共的网格员制度始于2004年,在北京东城区试点,2009年后逐步推广至全国。如今,网格员不仅负责采集居民信息、调解邻里纠纷,还承担计划生育、统一战线工作和发展中共党员等政治任务。在财政危机的背景下,网格员逐渐成为维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地方治理的优先顺序,即民生问题可以被推迟,而维稳工作则必须严守。
河南的学者卢先生指出,地方政府将基层治理任务外包给低薪的网格员和协警,短期内虽可减轻编制内人员的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却可能导致基层治理队伍的不稳定,甚至出现分崩离析的风险。他还警告,缺乏有效的监督和问责机制,一旦居民信息泄露,维权渠道几乎会被完全堵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