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政策的变动,内蒙古多地的中小学开始全面推行汉语授课,除了蒙古语课程外,其他科目均要求使用汉语。教师如继续使用蒙古语讲授课程,将面临调岗或培训的风险。这一政策不仅在学校普遍实施,甚至在政府机关中,蒙古族干部也被要求在公开场合一律使用汉语,讲蒙语可能会遭到嘲讽和批评。
在锡林郭勒盟的一所小学,蒙古族教师萨仁反映,自去年起,当地学校已强制性地将汉语作为教学语言,蒙古语仅保留为一门课程。她表示:“除了蒙古语课,其他课程都得用汉语授课。作为曾用蒙语教学十多年的老师,从去年秋季开始,我不得不转用汉语,这让许多蒙语教师感到困难,尤其是在词汇转换时。”她提到,许多学生也因此跟不上课程进度。
在鄂尔多斯的一所小学,另一位教师娜仁高娃指出,语言的突然转变使得一些原本出色的学生在学业上出现显著下滑。例如,她的亲戚的孩子在小学三年级时,由于课程语言的改变,数学考试成绩急剧下降,令家长十分忧虑。
在一所中学的办公室内,汉族与蒙古族教师共处一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蒙古族教师表示,这种安排本是为了“促进交流”,但实际上却常常引发摩擦。她回忆道:“有老师当面提醒我‘别在办公室讲蒙语’,让我感到自己被边缘化。”
在鄂尔多斯,一位基层蒙古族干部透露,过去民族会议上可以使用蒙语交流,现在则必须用汉语,讲得不标准时,汉族干部甚至会当场嘲笑。这种公开的讥讽让不少蒙古族干部不敢再使用本族语言,生怕被视为“落后”或“能力不足”。
中国民族教育研究者、前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哈斯朝鲁(化名)对此表示强烈不满。他指出,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核心,若蒙古语教学仅限于一门课程,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蒙语的机会必然减少,这将加速蒙古语言的边缘化,造成文化传承的断层。
旅居美国的蒙古族人宝乐日玛(化名)回忆,五年前,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就开始将蒙文教材替换为汉文,尽管当时许多人曾罢工、请愿,但中共当局对此置若罔闻,甚至采取强硬措施镇压抗议。
国际人权组织多次警告,中共在新疆、西藏和内蒙古的语言与教育政策,正在系统性地削弱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功能,迫使少数民族逐渐向单一的汉语体系靠拢。2020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发布文件,要求学校从新学期起,部分科目改用汉语授课,此举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和反对,但随着当局加大控制力度,抗议活动逐渐平息。
据悉,今年秋季开始,内蒙古的学校大幅减少蒙语课时,一些小学的蒙语课程从每周7节压缩至3节,幼儿园也停止了蒙古语童谣和歌曲的教学,许多原以蒙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的学校被要求改制或停止蒙语授课。
教育专家指出,强迫使用汉语授课将导致数以十万计的蒙古族学生在学业上受挫,并削弱他们的民族认同感。一位锡林郭勒的家长表示:“孩子在学校回家后都用汉语交流,对蒙古语越来越陌生。尽管我们在家坚持使用蒙古语,但学校的影响力太强了。”他感慨道:“我们并不反对孩子学习汉语,但不应以牺牲母语为代价。”
在当前的教育政策下,虽然官方强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但蒙古族社区却感受到身份的削弱与尊严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