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数据显示,中国两大超大城市北京和上海的消费品零售额在今年3月出现了显著下滑,这一趋势引发了居民和经济专家的广泛关注。消费疲软的背后,外资企业撤离、私营企业倒闭、人口流失以及年轻人的“躺平”现象等多重因素,使得中国的内需市场面临严峻挑战,且这种疲软可能成为长期趋势。
具体而言,北京在3月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1,04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了9.9%。与此同时,第一季度的零售总额也较去年下降了3.3%。上海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3月份的消费品零售额为1,280亿元,同比下滑14.1%,第一季度小幅下降1.1%。
尽管中共政府在今年初推出了旨在刺激消费的“两新”补贴政策,并在3月发布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但北京和上海作为中国的一线城市,其消费数据依旧未见起色。专家分析认为,这一情况让政府希望通过加强国内经济循环、扩大内需以对抗外部经济压力的计划面临巨大挑战。
台湾南华大学的孙国祥教授表示,消费补贴的效果正在减弱。他指出,北京和上海在过去两年内实施的消费补贴政策已经使得一部分需要刺激消费的群体完成了消费,而随之而来的新需求却难以持续,这导致了消费刺激的效应迅速衰退。
孙教授进一步分析,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下跌,居民财富缩水,这使得人们更倾向于储蓄而非消费。此外,许多高负债家庭在偿还贷款后,所剩无几的可支配收入进一步限制了消费能力。他表示,疫情后经济衰退和裁员潮让不少居民逐渐养成了“省钱过冬”的习惯。
一名来自上海的居民王女士对政府的消费刺激政策表达了不满,她认为,只有在有足够的条件下,人们才会主动消费,而不需要外部的刺激。她指出,现如今的经济环境让很多人对未来感到不安,因而不敢随意花钱。
随着企业裁员现象的加剧,居民对经济的预期和消费信心也受到打击。日本东陶公司近期宣布关闭其在北京和上海的生产基地,涉及约2,000名员工。这一事件只是外资撤离的众多案例之一,许多跨国企业因中美贸易战而将生产线转移至其他国家,而不少私营企业也因缺乏订单而面临倒闭风险。
孙教授指出,由于大量年轻人选择“躺平”,降低消费预期,未来消费市场的回暖将更加艰难。他认为,经济不景气、人口流失以及结构性问题相互交织,可能导致中国内需疲软成为长期现象。
总而言之,北京和上海的消费疲软不仅暴露出中共政府宣传的“内需市场”的不足,也反映出中国经济内部需求动能不足的深层挑战。王女士感慨,现实让人看不到希望,未来的经济走向仍令人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