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中国面临着持续的通货紧缩压力,尤其是产能过剩的问题更是使情况雪上加霜。在北京的一家名为万客来的折扣店,每天举行四次限时特卖,产品价格屡创新低,商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在消费疲软的市场中生存下来。
万客来的经理刘先生在促销活动中一再提高折扣力度,最终以仅20元人民币的价格售出一件棉夹克,这个价格还不到其原价239元(约合33美元)的十分之一。此外,他为了节省库存,还赠送了一件原价39元的女式内衣,因无人愿意购买。
这家店位于北京金融区外,主要销售服装、零食和家庭用品,每日的促销活动成为吸引顾客的主要手段。刘先生表示:“我们的经营理念是薄利多销,尽可能快速周转,以减轻库存压力。”然而,他坦言,店内的利润微薄,有些商品甚至亏本出售。
另一方面,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明显降低。34岁的刘女士,一名科技公司的财务审计员,表示自己的收入已经低于COVID-19大流行前的水平。由于经济不景气,她不得不放弃旅行和外出就餐的习惯,专注于在打折时购物。她感慨道:“我感觉我的工作随时可能会失去。”
在店里,正在挑选廉价零食的学生Vivian Liu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两年前,她获得生物学文凭后却未能找到合适工作,目前只能一边继续学习,一边做临时工作维持生计。她坦言:“我没有多少钱可花,未来的就业市场让我感到害怕。”
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转向折扣店,分析人士警告,这一趋势将加剧中国的通缩压力。荷兰国际集团的经济学家宋林指出,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高的商品,这种激烈的价格竞争将对传统零售模式带来压力。
与此同时,中共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显示,中国2月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下降0.7%,而生产者物价指数下降了2.2%,表明经济仍然面临顽固的通缩压力。彭博社报道称,价格战在全国范围内蔓延,从餐厅的3元早餐到比亚迪汽车的价格下调至1万美元以下,都是这一现象的体现。
全球银行如花旗集团、野村控股等则对经济形势表示担忧,认为如果生产能力超过国内需求,消费者价格可能在未来持续处于收缩状态。决策者能否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将直接影响中国能否摆脱通缩困境。欧亚集团的王丹指出,当前的CPI数据表明,这种通缩环境可能是永久性的,而非短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