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大陆医疗领域传来令人忧虑的消息。由于医保政策与集采压力的影响,多个进口医疗耗材和器械被禁用或停供,导致多家三甲医院的神经外科医生直言手术水平正面临“倒退”。患者不仅要承担更高的医疗费用,生命安全也因此受到威胁。此外,国际知名医疗设备厂商的退出使得这一危机愈发严重。
随着中共当局将大量进口原研药排除在医保目录之外,患者用药的疗效受到了直接影响,许多人对国产药品的药效表示不满。与此同时,针对医疗器械及手术室中进口药物的限制,对手术效果产生了显著冲击。一位名叫“许小”的三甲医院神经外科医生在社交媒体上透露,以前广泛使用的脑室引流管因医保禁用而全面断供,导致原本仅需30分钟完成的局麻微创手术,现在不得不改为全麻开颅手术,使用功能不足的低价导管。
在9月4日的评论中,“许小”表示:“患者原本花费3000元就能在局麻下解决问题,而现在全麻的费用至少要8000元,治疗过程也变得更加痛苦。劣质导管无防逆流功能,极易导致颅内感染,患者的治疗费用还可能多花3万元。”他进一步提到,曾因缺乏合格导管而建议患者转院,但其他医院的做法同样是全麻加劣质导管,令医患双方无计可施。
在湖北,一名在法国医疗器械企业工作的销售人员钟女士对媒体表示,许多医院已停止与其公司进行医疗设备交易:“从去年到现在,我们与同仁医院的合作项目已经搁置,因为政府不允许再进口,只能使用国产设备。然而,国产器械的技术水平远不及法国。”她还指出,中方突然停止采购外国产品,导致许多医疗企业大规模裁员,公司的销售人员减少了八成。
根据财联社的报道,自7月6日起,中共政府对医疗器械的采购实施新限制,要求医疗器械采购金额不得超过项目合同总金额的50%。这一政策尤其对高端医疗器械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人工脏器、体外循环设备,以及高值耗材等。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变化将使得高质量的进口医疗产品在市场上越来越难以获得。
“许小”还提到,在一台脑血肿手术中,由于缺乏立体定向引流管,他曾面临困境,最终依靠科室仅存的一根库存勉强完成手术。他无奈地感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医生真是活该!”
不仅神经外科耗材短缺,许多进口药品和医疗器械也在大陆医院中消失。医生和患者普遍反映,过去依赖的高端产品被低价替代品所取代,极大地增加了质量与安全风险。
中国医疗自媒体早在去年就曾报道,国际知名骨科设备制造商捷迈邦美因在中国脊柱集采中失利,计划全面撤出脊柱业务。这意味着未来相关的进口产品在大陆市场将越来越难以见到。
医疗专家指出,中国大陆医疗体系近年来大力推行集采和医保控费,导致高质量进口耗材被排除在外,医院因而不得不停用,临床医生被迫选择替代品。虽然短期内降低了器械费用,但最终导致患者在经济和健康上付出更高的代价。
在上海,居民陈先生对此表示不满:“看病越来越难,药物质量越来越差。即便有医保,我在感冒发烧时去医院做全面检查,自费部分也花了1300元,其中大部分是检查费用。”
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担忧,认为如果当局不解除对进口药品、医疗器械和手术耗材的限制,长期以来,中国部分外科手术可能出现“开倒车”的局面,高端医疗水平将被迫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