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哺呷哺餐饮管理(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近日发布2024年的业绩报告,显示该集团在过去一年中遭遇了重大的财务困境,全年亏损达3.98亿元人民币,自2021年以来的累积亏损已高达12亿元。随着股价跌至0.86港元,投资者对其未来发展表示担忧。
根据2024年3月27日的业绩公告,呷哺呷哺的总收入为47.55亿元,同比减少19.7%。此外,股东应占的年内亏损总额为4.01亿元,而去年同期的亏损为1.99亿元。公司管理层指出,收入下滑主要源于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消费者逐渐理性的消费行为。
成立于1998年的呷哺集团,于2014年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旗下拥有多个火锅品牌,包括呷哺呷哺和凑凑。自上市以来,呷哺集团在2021年首次出现年度亏损,亏损额为2.93亿元,随后的两年中,亏损持续扩大,2022年和2023年分别达到了3.53亿元和1.99亿元,四年内累计亏损超过12亿元。
与此同时,呷哺集团的门店数量也在不断减少。2024年,该集团关闭了219家餐厅,其中包括138家呷哺呷哺和73家凑凑。截至2024年12月31日,集团的餐厅总数降至957家。分析指出,门店的减少直接导致了整体营业收入的下滑,呷哺集团的业务收入从2023年的30.24亿元减少至26.29亿元,凑凑的业务收入则从26.52亿元降至19.48亿元。
业内分析认为,呷哺集团曾凭借“台式一人一锅”的独特经营模式成功占领市场,但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火锅行业中,企业若想实现逆转,必须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升级以及营销拓展等多方面强化竞争优势,并积极探索新的增长机会。
面对连续下滑的业绩,呷哺集团在2024年5月宣布降价,部分门店套餐的价格降至50元。然而,从降价后的财务表现来看,此举尚未显现出明显的成效。分析人士指出,火锅行业的竞争愈发严峻,降价策略的效果受到稀释,许多新兴品牌以较低的价格和高性价比迅速抢占市场,导致呷哺集团的客单价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缺乏差异化服务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流失。
当前呷哺集团的困境不仅是其自身的问题,更是整个火锅行业的缩影。面对消费升级和市场洗牌,餐饮品牌的复苏不能单靠价格策略,而应重构精准定位、成本优化与体验提升的价值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中国餐饮行业的倒闭公司数量创下历史新高,接近300万家。数据显示,餐馆的平均寿命仅为500天,而在北京,这一数字则进一步缩短至一年。市政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北京餐馆的净利润暴跌88%。截至3月28日,呷哺呷哺的股价报0.86港元,较2021年的27.15港元每股已暴跌97%,市值蒸发严重,反映出市场对其前景的悲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