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下滑和失业率的不断攀升,北京、重庆、深圳和哈尔滨等城市悄然兴起了一种新兴现象——“假装上班公司”。这一现象的出现不仅反映了许多人面临的失业困境,也暴露出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不足。
“假装上班公司”是一种收费服务,用户可以支付一定费用,享受包括工位、网络和茶水在内的基本办公设施,营造出一个模拟的工作环境。这些公司旨在帮助那些失去工作的人们保持“上班”的生活节奏。
例如,曾在国企工作的朱冠霖在经历辞职后,于今年5月投资数十万元,在北京亦庄开设了一家280平方米的“假装上班公司”。该公司提供30个工位及会议室、休息室等设施,收费标准为每人每天49.9元。
另一位创业者刘冠杰则在深圳龙华开设了类似的公司。他注意到,许多自由职业者常常在图书馆和咖啡馆中工作,因而决定满足这一市场需求。刘冠杰的“假装上班公司”于5月18日正式开业,吸引了近20个工位的客户,每天基本处于满员状态。
刘冠杰在招募信息中提到,“如果你正处于职场空窗期,想保持上班的生活节奏,这里可以为你提供一个‘假装上班’的工位,费用仅为30元一天。在这里,你可以学习、投简历、远程面试,甚至可以小憩、玩手机。”这种“假装上班”的模式似乎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
在济南,董先生向我们分享了他的看法。他表示,许多中国人出于面子问题,不愿意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失业状态,宁愿在经济压力之下继续“假装”忙碌。董先生感慨道:“可是,这并不是长久之计,月底拿不到薪水,如何向家人交代呢?”
在接受采访时,原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李元华对“假装上班公司”的现象进行了分析。他指出,这一现象表明中共经济环境的严峻,许多人宁愿花钱去维持工作状态,以维护自己的尊严,这实际上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状态。李元华认为,若国家能够提供更多的再就业培训和社会辅导,这种现象或许就不会出现。
中国青年失业率持续高企,早在2013年,研究就显示青年实际失业率可能高达46.5%。今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更是创下1,222万的历史新高,然而由于经济放缓及贸易战影响,失业问题愈加严重。
董先生补充说:“对于35岁以上的人来说,找工作几乎变得不可能,大学毕业生也很难找到理想的职位。现今的就业市场艰难,许多人只能选择送外卖或开网约车,而企业倒闭的现状更是屡见不鲜。房贷和车贷的压力使得失业后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很多人对未来感到无比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