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面临日益严峻的人口危机,老龄化进程加速,年轻人却对结婚和生育产生了明显的抵触情绪。为应对这一现象,中共当局启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催生”运动,推出了一系列促进生育的政策和活动,包括生育补贴和生育休假等。然而,民众对此反应冷淡,专家则指出,这些政策多是表面文章,可能以数据造假收场。
在今年的“两会”上,中共总理李强提到,要制定促进生育的相关政策,发放育儿补贴等。为此,中共卫健委最近发起了一项名为“2025年人口高质量发展研究揭榜”的攻关活动,要求各地健康委员会在3月至10月间提出进一步完善生育支持措施的建议。
各地陆续出台新的生育政策。浙江省声称将为年轻人提供从婚嫁、生育、养育到教育的一条龙服务,甚至优化高校的婚育制度,并搭建线上交友平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则大幅提高生育补贴,生第三胎的家庭可以获得10万元人民币的补贴;大连落实了生育休假制度,而宁夏则将婚假从10天延长至13天,产假则增加至60天,并为0至3岁婴幼儿的家长提供10天的育婴假。
然而,来自上海浦东的王先生表示,目前中国年轻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后继无人。他的两个儿子均已三十多岁,但都不愿意生孩子。“我问他们老了怎么办,他们只是说老了再想办法。”他认为,年轻人普遍经济状况不佳,影响了他们的生育意愿。
28岁的单身打工族小秦也对这种政策表示失望,认为结婚生育补贴只是微薄的激励,根本无法应对高昂的生活成本。她指出,在北京,月收入一万元已算高收入,但仍难以购买房产,更不用说养育孩子的重担。
旅居澳大利亚的历史学者李元华分析认为,中共各地出台的生育支持政策反映了人口出生率的急剧下滑与经济的直接影响。然而,这些措施并未能触及根本问题,首先是地方政府缺乏资金支持;其次是经济形势严峻,年轻人对结婚和生育的信心不足。
根据中共民政部的统计,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对比前一年下降了20.5%,创下45年来的新低。同时,离婚登记人数也有所上升,显示出婚姻稳定性的下降。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6.77‰,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专家指出,中共在长期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造成了如今人口基数的严重不足。很多年轻人感受到生活的重压,尤其是在经历了新冠疫情的封控后,他们更加不愿意将孩子带入这个充满压力的社会。
在社交媒体上,关于不结婚生育的段子引发了热议,年轻人以幽默的方式表达对当今社会现状的无奈与反抗。面对政府的威胁和政策的施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以不生育来反抗,显示出对未来的绝望和对现状的不满。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共的“催生”政策能否有效转变年轻人的态度,尚需时间检验。许多年轻人对未来充满担忧,而政府的表面文章并未能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