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商日报

最新工商动态,权威新闻报道

年轻人拒绝蓝领工作,中国工厂面临前所未有的技工短缺

editor

4 月 14, 2025

在中国,尽管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面临失业,但与此同时,蓝领技工岗位却处于严重短缺状态。年轻人对工厂工作的抵触,背后不仅仅是薪资低、缺乏尊重,还有更深层次的体制性问题。

近年来,中国大陆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而蓝领技工的需求却在急剧上升。根据中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将面临多达3000万名技术工人的短缺。然而,年轻人却更愿意选择成为外卖员、主播,甚至是全职依赖家庭的“全职儿女”,而不愿意走进工厂。

在中国,超过70%的技工是农民工,而真正的高级技工仅占5%,这一比例远低于日本和德国的40%和50%。根据《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2022)》的数据,蓝领技工中,初中学历的比例超过50%,而大专及以上的蓝领仅占8.8%。随着老一代农民工逐渐老去,90后和00后年轻人对蓝领职业的兴趣正在持续下降。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中共当局于2021年发布了指导意见,旨在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并希望到2035年能使中国职业教育跻身世界前列。2022年施行的新《职业教育法》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应享有平等的受教育和就业机会。

然而,尽管社会对技工的需求紧迫,许多年轻人依然选择不进入工厂工作。媒体普遍认为,工资低、职业教育缺乏尊重以及师资力量不足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多年来,中国社会普遍将职业高中生视为“无能者”,常常将他们与街头帮派、上课睡觉等负面形象联系在一起,使得职业学校成为许多学生的“最后选择”。

在浙江晨光电缆有限公司工作的高级技术员韩其芳指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技工的工资显著偏低,导致许多人将进工厂视为一种失败的标志。此外,中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中,拥有企业管理经验的比例不足10%,这使得学生在实践机会上的匮乏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

历史学者李元华指出,中国的教育体系与社会脱节,绝大多数职业教育的教师仅具备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这种情况导致了毕业生无法满足社会的基本要求。美国经济学者黄大卫也表示,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缺乏实用背景,学生往往只能接触到理论,缺乏真正的实践机会。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中共体制的固有问题。自从上世纪中共推动经济改革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庞大的官员阶级,这些人享有特权和丰厚的福利;而农民工则被视为二等公民,必须辛勤工作才能勉强维持生计。这种社会结构使得工厂工作被视为低端职业,许多人因此不愿意进厂。

在一些西方国家,蓝领工人的收入往往高于白领,而在中国,大学毕业生从事蓝领工作与进入事业单位之间的收入差距则显而易见。专家指出,中国工厂因工作强度大和待遇低被称为“血汗工厂”,这让年轻人对进入工厂的想法更加冷淡。

中共领导人虽多次强调要培养“大国工匠”,但李元华表示,这种说法只是自我吹嘘。真正的工匠需要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精神,而不是依靠缺乏能力的人来填补蓝领职位。为了培养高级技工,社会需要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良好的教育环境。

总的来说,年轻人拒绝蓝领工作并非懒惰,而是对社会现状的一种情感抵抗。他们渴望一个更有尊严、能给予他们充分机会的环境。要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必须在价值观、社会保障和职业尊重等方面进行深刻的反思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