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商日报

最新工商动态,权威新闻报道

年轻人拒缴社保:信任危机笼罩中国养老金制度

editor

4 月 25, 2025

中国的养老金制度正经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随着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制度不公现象加剧及经济下行压力加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尤其是外卖员等灵活就业者,选择不再缴纳社保保费。专家指出,这种现象不仅是对个人经济现实的回应,更是对制度未来信心的崩溃。如果这一趋势持续,恐将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公共财政,甚至政权的合法性构成威胁。

在成都工作的29岁外卖员刘鑫表示,每月需缴纳约1400元人民币的保费,这笔费用几乎与他两周的伙食费相当。他直言:“我根本不相信40年后还能领到钱。”在深圳,一位设计师陈慧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如果规则让不交钱的人受益,那我为什么要傻傻地去交?”这样的言论在社交平台上广为传播,却经常遭到审查删除,进一步加深了民间的失望情绪。

据报道,超过40%的中国灵活就业人口,包括外卖员、网络主播和自雇者,选择不参与养老保险体系。由于这类群体需要自行缴纳雇主和个人两份保费,合计占其月收入的20%,对许多收入不稳定的人来说,显然是沉重的负担。

资本市场专家徐真指出,当代年轻人拒缴社保的现象体现了他们对现实的“觉醒”和对制度的抵制。他表示:“年轻人已不再指望中共制度能保障他们的未来,他们只想活得实际点,能糊口就好。”他强调,中国的养老制度长期以来依赖年轻人的供款来养活现有退休者,如今大批年轻人退出,加之即将进入退休潮的60后,必将加剧这一冲击。

社保收支的赤字问题也愈发严重。中共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社保基金收入虽增长5.2%,但支出增幅达到7%,导致六年来首次出现现金流赤字。为减轻这一压力,北京当局从2024年起实施延迟退休政策,计划在2040年前将男性退休年龄推迟至63岁,女性也将同步延后。然而,尽管政策旨在延长缴费期与减少支出,却未能消除基层对制度本质的怀疑。

预计到2025年,中共的财政赤字将高达79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显示出社保制度面临的资金缺口和财政风险愈发严峻。这场信任危机同样波及金融市场。由于地方政府动用社保储备金,国家社保基金不得不抛售1200亿元资产,从“长期买家”变为“净卖家”,市场信心受到明显冲击。

这一情况不仅反映出财政储备的紧张,也突显社保基金本应具备的长期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已被迫让位于短期的资金压力。中美贸易关税战的持续升级,更是加剧了养老信心危机。许多依赖外贸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在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的民营企业,由于出口下滑而相继倒闭,导致大量年轻人失业。

旅美法学博士宋涛指出,这些企业本是底层大学生的主要就业渠道,如今这些机会已经完全消失。他批评现行制度的结构性不公,指出:“省部级官员月领十万退休金,但底层老百姓却被高比例剥削,这种差距怎能不让人愤怒?”他还举例提到上海某高级法院党组书记长期寄住在医院重症监护室,耗费上千万社保资金,引发民间的强烈反响,直言这种制度“比封建时代更残酷”。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宋涛进一步指出,中共仍选择将资源用于国际援助和外交影响力,而非投入国内的社会保障。他强调:“古今中外,对自己百姓如此苛刻的,唯中共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