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下行,失业率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躺平”生活,放弃结婚和生育。根据统计数据,2024年结婚人数降至45年来的最低点,而2025年第一季度的结婚人数再次出现下降趋势。在此背景下,多地推出“发钱奖励结婚”的政策,迅速成为舆论的焦点。
例如,广州市白云区龙归南岭村于4月15日出台了《初婚奖励实施方案(试行)》,对该村户籍的初婚夫妻,最高可获得4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同时,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在3月发布了《关于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鼓励各地为符合条件的结婚登记对象提供结婚红包和消费券等激励措施。
浙江一些地区早前已实施相关奖励政策。2023年4月,绍兴市上虞区推出了13条优化生育政策,其中包括为每对在当地登记结婚的夫妇提供价值1000元的礼包。衢州市常山县则在同年8月宣布,对在当地初次登记结婚且女方年龄在25岁及以下的夫妇给予1000元的奖励。此外,从2024年1月1日起,山西省吕梁市对双方均为初次登记结婚且女方年龄在35岁及以下的夫妇,给予1500元的现金奖励。
随着结婚奖励政策的推行,相关话题在网络上迅速攀升至热搜榜单。网民纷纷表示,单靠几万块钱的奖励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年轻人不愿结婚的问题。有评论认为,“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无法真正吸引年轻人走入婚姻殿堂。有人提出,若能降低教育费用、提供全民医疗和解决个人养老问题,或许能带来更显著的效果。
同时,一些网友回忆起过去的计划生育政策,表达对当前“催婚催生”现象的讽刺。中共民政部官网的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人数为181万对,离婚登记人数则为63万对,结婚登记量较2024年同期再度下降。这一趋势引发了人们对未来婚姻和生育的深思。
在经历了结婚登记数量的剧烈下降后,社会各界对年轻人结婚意愿的探讨愈发热烈。尽管政策尝试激励结婚,但要想真正改善年轻人的婚姻观念和生育意愿,仍需更全面、深入的改革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