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清明节,传统上是一个祭祀和追忆过世亲人的日子。然而,对于六四事件的遇难者和在汶川地震中因劣质工程遇难的学生们来说,这一天却显得格外沉重与无奈。无论是对历史的追忆,还是对亲人的哀悼,许多人却无法公开表达自己的痛苦与失落。
1989年,胡耀邦的去世引发了一场持续一个多月的民主运动,数以万计的学生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呼吁反对腐败与争取自由。然而,运动最终遭到了当局的武力镇压,造成了无数伤亡。由于政府对信息的封锁,至今死伤人数仍无法确知。
“天安门母亲”发言人尤维洁回忆起她的丈夫杨明湖,1989年6月4日在北京南池子被枪击,年仅42岁。尤维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36年来的清明节与六四纪念日总是让她感到深深的悲痛,不仅因为失去丈夫,更因为无法公开悼念那些无辜的遇难者。她强调:“当年死去的每一个人都应该被铭记在历史之碑上,让后人不忘1989年那场惨烈的事件。”
尤维洁对政府的不作为表示失望,呼吁官方应勇敢承认当年所犯的错误。她指出,“天安门母亲”群体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真相、赔偿与问责的三大诉求,既是为遇难者讨公道,也是希望整个社会能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与此类似,汶川地震的遇难学生们同样无法得到应有的悼念。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3级地震,聚源中学的教学楼因豆腐渣工程倒塌,导致约900名学生被埋在废墟下。周兴蓉的儿子卢前亮便是这场灾难中的一员。过去16年,她多次上访,要求官方承认学校的责任,却始终未能得到回应。
“每年的清明节和512地震纪念日都是我们家长最痛心的时刻,”周兴蓉说,“我们不是在祭奠先辈,而是在为失去的孩子哭泣。”虽然她不想放弃维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感到力不从心。
鲁碧玉的儿子刘小川也是聚源中学的遇难者之一。每年扫墓时,看到其他家长在政府设立的地震公墓悼念他们的孩子,她内心的愤怒与伤心交织。尽管官方不允许为遇难者公开悼念,鲁碧玉和其他家长依然在512纪念日回到聚源中学外默默悼念,希望更多人能铭记这段悲痛的历史。
她坚定地表示不会放弃追责,并期望真相能够得到公之于众。对于这场因豆腐渣工程而造成的悲剧,家长们渴望的不仅是对孩子们的悼念,更是对社会的警醒与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