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商日报

最新工商动态,权威新闻报道

热点城市“地王”频现:土地财政困境中的政府自救

editor

4 月 14, 2025

2025年初,中国多个一线和二线城市频繁出现所谓的“地王”现象,引发了广泛讨论。在房价持续走低的背景下,土地成交价格却屡创新高,形成了鲜明对比。专家分析指出,地方政府频繁推出“地王”,试图通过抬高地价来稳定房价,实则是在为陷入困境的土地财政进行“输血”。

在这股热潮中,北京、天津、杭州和成都等城市的土地拍卖接连刷新纪录。例如,杭州的湖墅民生药厂地块经过220轮竞标,由滨江集团以54.56亿元的高价竞得,成交楼面价达到6.48万元/平方米,溢价率高达71.25%。而在短短三个月内,杭州的土地成交楼面价已经被刷新了三次,首次超过了深圳,仅次于上海和北京。

成都同样不甘落后。3月11日,成都高新区的一个地块被招商蛇口以3.17万元/平方米的楼面价竞得,溢价率达到70.4%。而在3月27日,成都金融城的地块更是经过213轮竞标,由建发集团以106%的高溢价率成功获取,楼面价达到4.12万元/平方米。

专家指出,表面上看这一轮土地市场的活跃似乎是市场复苏的信号,实际上却隐藏着地方政府与国企、央企联手制造的假象。地方政府取消了土地出让限价,推行“价高者得”的政策,国企和央企则通过高价拿地,形成了一种房地产市场复苏的错觉,为土地财政“续命”。

中国问题专家王赫表示,这种操作实际上是将市场化的土地交易转变为政府主导的计划行为。国企和央企以高价竞得土地,直接将土地出让金注入地方财政,用于偿还隐性债务或城投贷款,减轻偿债压力。然而,这种“左手倒右手”的财政运作逻辑并未真正消减债务负担,最终债务仍需由财政或银行体系承担。

近年来,地方政府在土地拍卖中依赖于国企和央企的资金实力,以高价竞得土地来填补财政缺口。然而,这种模式并非长久之计。高额的土地成本可能导致企业的回报率偏低,甚至亏损。一旦未来现金流不足,央国企将面临巨额债务,成为新的风险集中点。

与此同时,购房需求的萎缩对房地产市场复苏构成了挑战。在当前房价疲软的情况下,高地价与市场冷淡之间的反差加剧了民众对官方宣传的信任危机。旅美中国问题专家季达认为,地王的频现实际上是地方政府财政自救的表现,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必须有房价上涨的预期。当前市场需求低迷,高价土地的开发成本难以向消费者传导,进一步加大了央国企的债务风险。

季达指出,试图通过推高土地价格来拯救楼市,实际上是为了拯救地方财政。要想真正摆脱土地财政的困境,必须进行经济结构转型和税收制度改革。然而,这将触动与土地经济息息相关的权贵阶层利益,面临重重阻力,这是中共政府既不愿面对也无力推进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