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这家曾在中国市场风光无限的电动车巨头,如今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年来,其在中国的销量大幅下滑,市场份额不断缩水,同时还遭遇了本土企业的猛烈竞争。业内专家指出,特斯拉的处境并非个例,而是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遭遇中共“养套杀”模式的又一个明确案例。
回顾2019年,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在上海为其首座海外超级工厂开工仪式出席时,受到了中共政府的热烈欢迎,媒体更是称赞其为中国电动车产业的“引领者”。然而,仅仅六年过去,特斯拉在中国的光环已然褪去。如今,曾经热衷于特斯拉的中国消费者,现已转向更具价格优势和多样化功能的本土品牌,比如比亚迪和小米汽车。
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初,比亚迪在短短两个月内就售出了48万辆电动车,同比暴增超过75%;而特斯拉同期销量仅为6万余辆,年减14%。特斯拉在中国电动车市场的市占率从2021年的约11%骤降至2025年5月的4%,比亚迪的市占率则高达29%,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养套杀”模式的本质在于,中共通过吸引外资进入市场,随后通过技术转移和商业间谍手段逐步排挤外企。特斯拉自2018年起在上海设立独资超级工厂,享受了土地和税务的优惠,曾一度占据特斯拉全球产能的一半。然而,在这段合作关系中,本土企业借助特斯拉的技术与产业模式迅速崛起,最终成为竞争对手,甚至取而代之。
资深评论员指出,马斯克可能未意识到这一模式的存在。随着特斯拉技术的流失,中国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供应链与品牌,逐渐取代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地位,甚至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与其竞争。此外,中国内需市场因收入与就业的下滑,消费者的储蓄意愿上升,导致消费疲软。面对产能过剩的压力,中国电动车只能低价外销,形成恶性竞争,即使特斯拉在墨西哥扩建工厂,也难以逃脱与中国车厂的激烈竞争。
李孟居,一位曾在大陆担任工厂经理的台商,分享了他在中国市场的经历。早在其任职期间,就曾见证多家大陆企业在掌握技术后迅速模仿并建立起自己的品牌,最终导致原有母厂的客户流失。他回忆起2007年,台湾企业在大陆开设的门店被国有企业以贪污罪名强制撤换,股权被全盘夺走的经历,表明了外企在中国市场面临的风险。
《华尔街日报》也提到,特斯拉的遭遇让人想起摩托罗拉和苹果的历史,前者在早期协助中国建立电信系统,最终却因政策和竞争压力而解体;后者也在华为等本土品牌的崛起中面临挑战。
李孟居指出,马斯克当初看中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广阔市场,却未能意识到技术泄露的风险早已存在。他强调,中共体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运作逻辑截然不同,外资企业在中国面临的不仅是市场竞争,还有制度上的隐患。
随着中国对外资企业“养套杀”模式的不断重演,企业初入市场时受欢迎,分享技术与供应链,最终却被取而代之,甚至被驱逐出局的现象愈发明显。如今,中共的策略性行为已成为其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近年来的政策环境下,台湾商人在中国经商的安全风险也显著增加。
特斯拉的故事,再次提醒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复杂性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