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份以来,中国玻璃行业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面临高库存、利润低迷及需求萎缩的“三重危机”。与去年同期相比,市场的疲态愈发明显,尽管政府近期推出了一系列刺激政策,仍未能有效提振玻璃市场的信心,反映出整体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剧。
河北正大玻璃期货部的负责人崔彰指出,在劳动节假期期间,河北沙河及华中地区的玻璃现货价格继续下跌。企业通过降价以提升销售量的效果并不理想,导致产销数据低迷,库存情况差异明显。上游生产企业和中游贸易商的库存高企,而下游深加工环节则维持在较低的库存水平,全国浮法玻璃样本企业的总库存依旧处于历史高位。
当前,玻璃行业的困境尤为显著,面临着高库存、低利润及需求不振的挑战。崔彰表示,上游企业的库存压力依然没有缓解,中游贸易商的库存积压情况严重,直接抑制了价格的反弹。生产成本方面,采用天然气的生产线普遍亏损,而煤炭和石油焦的产线则仅有微薄的利润,企业的复产意愿也因此低迷。在需求方面,房地产竣工数据没有明显改善,深加工订单短缺,市场缺乏持续补货的动力。
国投期货的高级分析师周小燕谈到,当前玻璃行业面临回款缓慢和出货压力大的问题,加工企业不得不选择性接单,市场情绪普遍偏向悲观。
据了解,中国玻璃市场当前的主要矛盾在于供应收缩与需求下滑。尽管行业的产能持续减少,但需求收缩的速度更快,导致供需再平衡的进程受到阻碍。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全国深加工样本企业的订单天数均值为10.3天,尽管环比增长了11.2%,但同比仍然下滑了6.8%,整体低于往年同期水平。其中,项目类订单可排15到30天,而普通订单仅能排5到7天。
周小燕还提到,2023年9月推出的宏观政策曾一度带动玻璃市场回暖,但目前市场反应冷淡。她表示,玻璃价格已接近成本线,进一步下跌的空间有限,但要实现稳步回升仍需关注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宏观政策落实后的实际需求传导效果,二是供应端是否能通过更多的冷修来缓解供应过剩的压力。
冷修是指因生产线设备维修而长时间停止生产的情况。作为与房地产息息相关的上游行业,玻璃行业的困境直接反映了中国经济整体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尽管当局已经采取积极的刺激政策,但市场信心的恢复仍需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