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零售市场的波动中,百盛商场北京复兴门店即将迎来闭店的命运。这家自1994年开业、曾是外资百货品牌进入中国的重要象征的商场,经过三十多年的经营后,因持续亏损而选择退出市场。百盛集团的公告显示,其旗下的百盛商业发展有限公司将提前终止与中国工艺美术集团的租赁协议,商场面积约为1.724万平方米,关停日期定为2025年底。
这座曾经引领北京零售风潮的商场,凭借丰富的商品选择和现代化的经营模式,曾被视为中外合资商业的典范。许多北京居民,如吕先生,至今仍对复兴门百盛怀有深厚的情感。他回忆说:“在九十年代,百盛的知名度几乎和麦当劳相当,我常常去那里购物,商品种类比其他商场更丰富。”然而,随着电商的崛起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百盛的经营状况逐渐恶化,使得其难以维持运营。
复兴门百盛的闭店并非个别事件。近期,大悦城控股也宣布将退出长沙市场,原商场将更名为“北辰荟”。与此同时,盈展集团因资金压力已撤出多个项目,包括北京和上海的商场。这些撤场现象反映出,即使是大型开发商也面临着消费疲软与资金危机的双重挑战。
在深圳等一线城市,零售商业同样遭遇考验。业内人士指出,深圳虽然拥有超过200家购物中心,但真正能实现稳定盈利的却不足一成。许多中型商场出现了高空置率,租金也不得不下调,经营环境持续恶化。
面对商业地产与消费低迷的困境,中共商务部长王文涛在7月的新闻发布会上承认,未来五年中国的消费形势将相当复杂。他表示,政府将推出针对性措施,以激发消费活力,尽管官方预计到2025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有望突破50万亿元,但市场信心不足和居民收入预期下降,使这一目标充满不确定性。
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大学前教师郑先生指出,商场萧条的根本原因在于购买力的不足。他提到:“财富过度集中,绝大多数人的银行存款有限。如今的就业形势更差,消费者不敢随意花钱。”他最近从上海旅行归来,亲身感受到消费的萎缩,认为即使政府出台刺激政策,若居民没有稳定收入,效果也不会显著。
国际媒体也关注到了中国零售业的疲软现象。美联社和《金融时报》指出,尽管短期零售额有所支撑,但制造业、出口和房地产的持续低迷正在拖累整体经济。数据显示,2025年前五个月房地产投资下降了10.7%,新建商品房价格持续走低,消费信心依旧未能恢复。
北京和上海的业内人士分析,当前大陆商业地产市场正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电商与新零售的冲击使传统百货和购物中心失去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经济下行与消费者的谨慎态度使得商场客流减少,租户盈利困难,进而引发了关店潮。
郑先生最后表示,复兴门百盛的闭店不仅标志着外资百货在中国市场的黯然退场,也发出了警示信号。没有消费的回暖,零售业将难以复兴。他认为,从百盛到大悦城,再到盈展,撤场案例表明,中国商业地产和实体零售正在进入一个加速淘汰的阶段。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未来的中国商业地产将呈现“马太效应”:头部企业凭借资源整合与创新能力有望维持运营,而缺乏特色和资本支撑的中小商场将面临更大的淘汰风险。在消费格局重塑的过程中,实体零售若无法在体验和服务上实现突破,将难以在新的经济环境中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