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台隐性审查加剧:创作者在“红线”中艰难前行

editor

10 月 8, 2025

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创作者正日益遭遇复杂而隐晦的审查机制,令他们的创作道路变得愈加艰难。最近,一位作者分享了自己频繁遭遇平台审查的经历,并总结出一种被称为“红线、黄线、灰线”的三层审查体系。

根据最新的研究,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审查主要分为三个层级。红线级别涉及国家的敏感政策、暴力、宗教和民族等话题,一旦触碰这些内容,文章将被直接封禁;黄线级允许文章发表,但会对广告投放施加限制;而灰线级则通常是由于读者的投诉而触发,平台往往倾向于迎合投诉者的情绪,最终可能导致文章被删除,且创作者几乎没有申诉的机会。

网络作家赵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种分级机制表面上看似清晰,实际上却充满模糊与不透明。他指出,创作者无法明确了解哪些内容会触碰到审查的底线,也没有官方的解释,因而只能在反复试探中进行创作。这种情况下,审查的责任实际上是被中共官方转嫁给了企业,迫使每位作者在不确定性中自我约束。

许多网络作者对此也深有同感。新媒体写作者邵康在社交平台上表示,写公众号就像在地雷场中行走,随时可能触碰到隐藏的敏感词。

研究还揭示,平台的审查机制主要依赖自动敏感词库的筛查,缺乏对语境的判断。这种情况常常导致“宁可错杀一千”的现象,创作者往往无法得知文章被删的具体原因,只能依靠经验不断修改。文章的一位作者提到:“很多时候,文章被删掉,自己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河北的一名网络技术员陈昊(化名)指出,这种“词库式”的审查逻辑非常粗糙,系统无法理解上下文,只要命中词库中的敏感词,就会触发警报,人工复核的机会有限,导致许多无害的内容也被误杀。

中国的网络审查体系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自互联网普及以来,政府逐步构建了多层级的监控体系,从“防火长城”到社交媒体的自动过滤,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审查网络之一。近年来,随着舆论环境的收紧,官方要求平台承担更多的内容审核责任,而微信公众号因其庞大的自媒体生态,自然成为监管的重点。

安徽的一位学者指出,中共当局的逻辑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确保政权安全”。他说:“这不是某个平台的选择,而是体制环境下的必然。企业为了避免风险,往往宁愿选择过度审查。所谓的网络安全,实际上已被上升到政权安全的层面。”

相关研究也揭示了中共审查方式的广泛规模。知情人士透露,各大平台内部维护着庞大的敏感词库,部分词条多达数万,涵盖政治、历史、宗教及社会事件,并会在重要会议或突发事件前后迅速更新。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公民实验室的研究报告曾指出,微信等平台普遍使用动态更新的敏感词库,并会在政治敏感时段加强封锁。例如,在中共十九大召开前夕,涉及领导人和会议议题的词汇一度被大规模屏蔽。

自2011年以来,该实验室持续整理并公布被封锁的词语,形成了“敏感词库”档案,数据显示,新增的屏蔽词多集中于群体事件、社会运动、维权个案以及对体制的批评,并在重大政治节点前后呈现爆发式增加。

普通用户也纷纷分享自己的经历。浙江一位网民表示:“我只是转发了一条外媒报道的链接,第二天账号就被封,既没有理由也没有申诉机会。”山东网民张先生则在朋友圈中抱怨:“发了几句牢骚就被系统屏蔽,朋友们完全看不到。我才知道原来朋友圈也会被审核。”

一名技术员补充道,平台一方面依靠关键词匹配,另一方面也通过算法对用户行为进行分级。一旦被标记为高风险,即使是普通的句子,也可能触发封禁。

在这种氛围下,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自我审查,避免随意评论社会议题。长期研究互联网动态的四川作家毕先生表示:“在大多数国家,平台审核通常以公共安全和法律为核心,而在中国,则更多是出于政治稳定的考虑。许多网民对此心知肚明,因此选择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