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中央宣传部和网信办加大了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力度,声称要净化网络环境,并要求各地迅速处理相关信息。这一行动引发了大量自媒体文章的删除,甚至有地方政府被曝出花钱干预舆论的电话录音,这一系列举措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安徽马鞍山市和县,网信办通过一家舆情管理公司联系了自媒体人“海笑”,要求他删除一篇声援维权人士尹建根的文章,并提出几千元的补偿。这篇文章中附有网信办下发的“协查函”。外界普遍质疑,政府试图通过金钱来压制批评声音。
尹建根,网名“笔耕下的阳光”,长期以来为维权访民发声。近期,他因撰文批评官员刘莹而遭到跨省抓捕并被正式批捕。
知情人士向媒体提供的一段录音显示,一名自称是某舆情管理公司负责人的郑姓男子致电“海笑”,要求其删除文章。在电话中,郑姓男子表示:“我是专门做舆情处置的,这跟做生意一样的。它(网信办)委托我找你,我就帮它处理了。”
郑姓男子提到的“协查函”最初是由网信办交给他,警告“海笑”其批评刘莹的文章造成了“不良影响”。然而,这份函件随后在网上流传开来,“海笑”也因此发文声援尹建根并转发了该函。
在电话中,郑姓男子还透露,公司的业务之一是帮助政府向各大平台投诉“问题”账户和文章,甚至对境外文章进行监督。他坦言,舆论管控愈发严厉,自己也感到压力重重。
最终,郑姓男子试图以金钱诱惑“海笑”删除文章,然而被对方拒绝。与此同时,普通民众同样受到波及。名为王刚的大陆民众表示,自己的多个社交媒体账号如微信、抖音、知乎和小红书等频繁被封。
王刚透露,他已经在网上对微信创始人马化腾提起诉讼,控诉其无故封禁他的账户,并表示法院没有立案,这是对他权利的侵犯。他指出,社交媒体的舆论环境越来越严苛,根源在于中共中宣部的高压政策。他对当局的幻想已然破灭,直言:“历史的规律是,谁都要下台。想坐稳江山,就要给人民权利。”
在这种环境中,舆情管理的严厉程度与民众的失望感形成鲜明对比,预示着未来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