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商日报

最新工商动态,权威新闻报道

美中贸易战加剧,义乌商户面临生存危机与转型挑战

editor

4 月 24, 2025

2025年4月,美中贸易战持续升温,浙江义乌,这座以“小商品之都”著称的城市,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由于高达245%的美国惩罚性关税,义乌的商家们在原本依赖美国市场的情况下,举步维艰。

为了应对关税压力,许多商户尝试通过拆解商品、调整报关方式来规避高额税负。同时,社交媒体与AI直播技术成为了他们开拓新市场的新途径。然而,这种灵活应对的表象下,隐藏着日益严峻的经营困境和全球供应链重组带来的深层挑战。

在一则采访中,义乌女业主聂自勤坚定地表示:“美国要买就来拿,不要我给欧盟。”这句话迅速在媒体上引发关注,成为中小企业对美国制裁的强硬回应。然而,专家指出,这种表态更多是“策略性表态”,实际上将美国市场的损失完全转向欧盟并不现实。

虽然义乌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总额在2024年达到4133.4亿元人民币,年增18.2%,但市场的多元化趋势并不能掩盖欧美市场在体量和消费能力上的巨大差距。专家指出,欧盟市场的高门槛与语言、文化障碍,加上物流成本等问题,并非商户想转就能转。

面对高企的关税,一些商户尝试通过拆件报关来降低成本。比如,一件价值150元的衣服,通过将售价拆分为不同费用,降低整体征税额。然而,这种做法也潜藏着诸多风险,包括虚假申报的后果、物流成本的增加和客户的重组需求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义乌商户积极拥抱数字营销工具,通过AI语音翻译与多语种直播技术,向海外客户推销商品。这虽然打破了语言障碍,但问题在于全球市场无法在短期内提供与美国相同的需求规模。专家指出,若商户依赖直播销售,最终可能面临大量库存无法消化的窘境。

同时,过去一些厂商通过将产品零件运至第三国组装以避开关税的“洗产地”行为,正受到美国的加强监管。专业人士表示,这样的操作已难以为继,随着技术的进步,美国对这些行为的识别能力提升,商户们的隐蔽手段也难以逃过监管。

此外,一些义乌商户对未来仍抱有幻想,认为美国市场离不开中国制造。然而,专家警告,这种思维只会加速被国际买家取代。随着中国制造成本的上升,国际买家将转向更稳定的供应链,义乌商户的市场地位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最终,义乌商户的出路并不乐观。无论是通过技术导向的直播销售,还是法律边缘的拆单与转口,核心问题依然是中国产能过剩,而市场无法有效接收。专家们认为,这场贸易战实际上是长期的战略脱钩,全球供应链正分裂为亲美与亲中两条路。

在这场复杂的经济博弈中,真正受到伤害的仍是中国的基层民众,他们的生计依赖于出口,现在出不了货,收入大受影响,而美国消费者顶多面临短期缺货,并不会受到太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