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智库警示跨国镇压威胁 迫切呼吁政策改革

editor

8 月 27, 2025

最近,美国智库“新线战略与政策研究所”发布了一份引人注目的报告,深入分析了跨国镇压如何对美国的民主和国内安全构成严峻挑战。该报告不仅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改革建议,还呼吁美国政府正视专制政权在美国境内对异议人士施加的压力,并通过行政、立法和外交手段建立有效的防护机制。

所谓“跨国镇压”,指的是专制政权跨越国界,对居住在海外的批评者及人权捍卫者进行监控、威胁、引渡、甚至暗杀等打压行为。报告指出,尽管这一现象早已存在,近年来却急剧上升,已经深入渗透到美国本土。

在题为“美国如何应对境内跨国镇压”的报告中提到,2025年2月,自由之家记录了来自48个政府在103个国家所犯下的1,219起跨国镇压事件,这些事件对美国公民、流亡者以及与中国、伊朗和土耳其等国有种族或文化联系的个人构成了直接威胁。

报告强调,尽管美国在行政、外交和国务院报告制度方面已有所行动,但成效参差不齐。行政主导虽取得了一些阶段性进展,但国会往往因缺乏配合而难以推动持续立法。此外,执法改进虽然有所希望,但仍无法完全抵御跨国压迫渗透美国法律系统的趋势。

报告的主要作者之一、跨国镇压与国际刑警组织研究专家泰德·布罗蒙德指出:“这不仅仅是一个外交问题。当一个外国政权能够在美国土地上恐吓我们的居民时,我们的民主制度便会遭到削弱。”

为应对跨国镇压,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策略,主要集中在两个渠道上:一是美国的签证、移民及执法系统,二是境内外的代理组织或个人。报告建议,行政部门应强化与国会的合作,建立跨部门联系机制,引入针对国际刑警滥用案件的公共申诉专员,并确保在引用国际刑警通告时,相关人士能够得到通知并接受审查。

在国会方面,虽然已有《跨国镇压政策法》等法案提出,但整体立法进度缓慢。报告建议明确跨国镇压的定义,以便为政府的整体应对架构提供依据。

在外交策略方面,报告指出,美国应重新配置资源,避免依赖多边机构,特别是那些常受到威权国家影响的机构。相反,美国应与志同道合的民主国家一道,在国际刑警中推动改革,防止红色通报的滥用。同时,推动类似《全球马格尼茨基法》的制裁机制和跨国受害者赔偿制度。

在执法层面,报告提到,FBI和国家安全部门近年来已加强与在美侨民族群的联系,例如推出《别成为威权政府的棋子》的多语手册,提醒受威胁群体提高警惕与安全意识,并建议将此类教育与预警机制扩展至州和地方层级,以提升第一线的识别与应对能力。

报告还警示,学术界和智库在数位监控、非正式代理网络和社交平台监控等领域的研究仍显不足。深入了解威权政权如何运用这些工具至关重要,这将有助于构建防线并增强制度的韧性。

美国司法部已针对包括中国和伊朗在内的一些跨国镇压案件展开起诉。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表示,过去五年来,相关诉讼的提交人数逐年增加,反映出这一威胁越来越复杂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