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美贸易关系紧张局势的加剧,越来越多的西方科技公司选择采取“任何地方都行,除了中国”的策略,加速从中国撤离供应链。企业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中国+1”战略,而是大规模转移生产线,以寻求更为稳定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马来西亚半导体工业协会主席黄秀海指出,企业正在寻求中国以外的替代方案,生产模式也从“即时生产”转向“以防万一”,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这一转变部分源于中共在疫情期间实施的严格封控政策,导致包括iPhone和汽车在内的多个产业供应链遭遇严重阻碍,迫使企业转向越南和印度等国。
此外,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实施的出口管制也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趋势。科技行业高管们曾预计,假如唐纳德·特朗普再次当选总统,将进一步推动企业从中国撤资。近期,新一届特朗普政府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加征了10%的关税,并计划进一步提高税率。
与以往仅迁出组装环节不同,根据标普的报告,目前的供应链转移还涉及到传感器、印刷电路板和电力电子设备等关键元件,这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资,使得撤离中国的趋势更加长期和稳固。
特别是在半导体行业,随着美国对先进芯片和设备的出口限制,自2022年以来,AI服务器的生产逐渐转向墨西哥和马来西亚。根据《芯片与科学法案》,获得美国补贴的企业在未来十年内不得在中国扩大产能,许多美国企业,包括应用材料和科林研发,正在剔除中国供应商,甚至计划关闭中国工厂,将生产转移至菲律宾和墨西哥。
与此同时,越南积极吸引半导体产业的投资,计划提供税收优惠。英伟达已在越南设立研发中心,而迈威尔科技则在当地扩展工程师团队并裁减中国的研发团队。
从智能手机到笔记本电脑,电子产品的供应链正在不断外移。中国美国商会的调查显示,30%的受访企业计划转移生产基地,其中四分之一的科技公司已开始撤离中国供应链。2023年,东南亚吸引了2300亿美元的外资,比2018年增长了48%。英特尔和美光等公司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进行了大量投资,惠普在泰国增设了笔记本电脑生产线,而马来西亚槟城则成为最先进AI服务器的生产基地。
尽管中国的笔记本电脑产量曾占全球近100%,但TrendForce预测到2024年这一比例将降至80%,越南和泰国的生产能力正在迅速提升,泰国的笔记本电脑出口量在四年内增长了近八倍。在美中关系恶化的背景下,许多中国企业也响应西方客户的要求在海外设立工厂,例如新易盛通信技术公司已在泰国进行扩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