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座谈会上,台湾公共策益、台湾智库等组织于4月2日聚集了众多学者和专家,围绕“言论自由与国家安全:民主社会的红线何在?”这一重要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会议由台湾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教授江雅绮主持,她在开场时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有人利用民主的名义反对民主,借助言论自由鼓吹武力统一,甚至通过战争颠覆宪政体制,我们该如何通过法律保护我们的民主?”她引用拉脱维亚的例子,指出该国因曾遭遇俄罗斯入侵,将煽动战争视为犯罪,并因此拘留了相关的违法者。
台湾智库研究员陈玺安则强调,言论自由是民主国家的核心价值之一,包含了发表意见、寻求、接受和传递信息的自由。他指出,相较于独裁政权对人民思想的控制,言论自由使社会得以在多元思维中不断进步。然而,个人自由必须在不侵犯他人自由的前提下行使,因此一些言论,尤其是毁谤、性骚扰、宣传恐怖主义或鼓吹战争的内容,必然会受到限制。
陈玺安进一步分析,在极权国家中,掌权者可以随意定义什么言论构成对国家安全的威胁,而在台湾这样的民主社会中,则需要通过多元辩论来达成共识。陈玺安质疑,在民主精神与国家安全之间,如何划定言论自由的红线,是台湾面临的一大难题。
远景基金会副执行长宋承恩则指出,当前探讨的问题不仅仅是言论自由本身,更是我们如何看待国家及其不同观点之间的鸿沟。他提到,部分民众对陆配“亚亚”案的看法,实际上涉及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更深层问题,且已触犯相关法律。他呼吁大家区分“宣传”与言论自由的不同,认为后者不应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工具。
宋承恩指出,台湾社会缺乏有效的沟通,常常陷入谩骂和人身攻击之中。他强调,公民应当勇于面对面讨论,共同寻求对国家未来方向的共识。
逢甲大学兼任助理教授萧育和则直言,国家安全与言论自由并不必然对立,言论自由的定义和边界也需要充分探讨。他提到,政治哲学家弥尔的伤害原则指出,个人自由应在不对他人造成实质伤害的情况下行使,这需要在现代语境下重新审视,明确如何限制以自由之名的言语暴力和挑衅。
萧育和还提到,弥尔生活在19世纪,那时的媒体并不发达,也未受到系统性假信息的威胁,因此我们必须重建历史背景,以反思现代言论自由的真实含义。他指出,言论自由不应仅被视为个人主义的绝对权利,而应考虑到它与社会的联系及其产生的影响。
在座谈会结束后,主持人与年轻参与者围绕“武统言论、人权与国际舆论战”、“宪法与言论自由”、“北一女教师接受央视采访事件”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与谈者也逐一进行详细分析与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