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高新技术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曾是资本市场的明星,如今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业绩危机。根据最新发布的中期财报,这家以生长激素产品著称的医药巨头在2025年上半年的净利润骤降42.85%,同时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创下近20年来的最差记录。自2021年股价高峰以来,公司的市值已缩水至约500亿元,蒸发超过1,600亿元。
财报显示,长春高新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6.0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微幅下降0.5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83亿元,同比大幅下降。如此严峻的局面是该公司20年来首次出现营收与净利润同步下滑的现象。
分季度的数据更为触目惊心。尽管2025年第二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16%,但净利润却惨遭48.83%的暴跌,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极端情况。这一反常现象主要是由于销售费用和研发投入的激增,严重侵蚀了公司利润空间。
回顾2021年5月,长春高新市值曾超过2,100亿元,因而被投资者称为“东北药茅”。然而,如今其市值萎缩至仅500亿元,损失惨重。
通过近五年的中报数据对比,长春高新的营收增速从2021年的26.71%持续回落至2025年的负0.54%,显示出明显的增长乏力。而归母净利润的增速则从2021年的46.85%急剧下滑至2025年的负42.85%,利润的恶化速度远超过营收的下滑幅度。
公司业绩下滑的深层原因在于其核心子公司金赛药业的净利润下滑,而另一重要子公司百克生物更是陷入亏损泥潭。这使得长春高新在面对市场环境变化和行业竞争加剧时显得尤为脆弱,尤其是其对单一产品线的过度依赖。
作为公司的“现金牛”,生长激素产品占据了超过70%的营业收入。然而,随着医药行业集中采购政策的推行和医保控费措施的加码,这些产品面临前所未有的降价压力,直接压缩了利润空间。
此外,公司的成本控制失当也成为盈利能力受限的关键因素。2025年中报显示,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均大幅增长。销售费用达到23.86亿元,同比增长23.43%;研发费用为11.55亿元,同比增长30.22%。这两项费用合计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50%,显著挤压了利润空间。
销售费用的激增主要源于公司对新产品伏欣奇拜单抗的市场推广投入,以及销售团队在新医疗科室的拓展和渠道建设上的加大投入。而研发费用的快速上升则反映了公司在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小核酸等前沿技术平台及新药临床试验方面的布局,研发投入的占比达到了近五年来的历史最高水平。
分析指出,长春高新长期依赖的“学术推广+渠道下沉”营销模式在集采政策实施后效益显著递减,销售费用的激增与营收的停滞形成鲜明对比。此外,管理层可能存在组织冗余,导致管理费用持续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