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录取季“拒签潮”来袭:学生为何纷纷放弃入学资格?

editor

8 月 10, 2025

在今年的高考录取季,中国多所高校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拒收潮”。据初步统计,已有超过50所本科和职业院校的学生明确拒绝接受录取通知,某些院校的签收率甚至低于60%。这一异象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引发热议。

近期,社交平台上充斥着关于“无人签收”与“集中退回”的录取通知书的视频和消息。以贵州的一所高职院校为例,短短时间内就有88封通知书被快递退回;深圳技术大学更是有29名新生主动放弃入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有30位学生选择放弃入学资格,而广州科贸职业学院则出现了16名拒签的情况,其中12人的联系方式已无法接通。

教育政策的观察者刘大军(化名)指出,学生拒收录取通知书的现象反映了教育市场化后家庭和学生越来越理性的选择。他表示:“如今,学历并不再是高薪的保障,家长和学生开始仔细考虑接受高等教育的真正价值,‘拒签’已成为他们用脚投票的方式。”他进一步分析,许多硕士和博士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工作,甚至有些人只能从事外卖等基础服务,这使得年轻人对高等教育的信心逐渐减弱。

刘大军警告,如果不及时调整教育体系,明年可能会有更多的高校面临相似困境,受影响的院校数量可能激增至数百所。一位抖音用户提到,广东一所民办高校虽然录取了1,477名新生,但大多数学生在完成报名后并未按时报到。她指出,历史、哲学等传统文科专业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招生困难,而理工科专业则出现了约1.5万个招生空缺。

她在视频中感叹:“过去是学生拼命赶往大学,如今却变成学校一个个打电话挽留学生。”许多家庭开始意识到,高昂的学费和四年的时间投入并不一定能换来理想工作和稳定收入。面对低起薪、激烈的职场竞争以及“996”工作文化的压力,部分学生选择寻找其他出路,这一现象并不令人意外。

这股拒收潮并不仅限于普通高校或民办院校,一些“211工程”重点高校同样受到冲击。上海东华大学近期公告称,42名新生未按时报到,学校已取消他们的入学资格,弃读学生多集中在纺织与艺术类专业。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工商大学也分别有8名和102名新生未完成注册,最终选择放弃学位。

山东大学副教授邓舟(化名)分析认为,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未能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成为招生难题的核心原因。他表示:“就业市场对历史、哲学、纺织等传统专业的需求持续减少,学生获取信息的便利性和务实态度使得集体拒读现象成为对过时专业的否定。”

面对大量退回的录取通知书,一些高校选择不再补寄,而是将此视为考生自动放弃入学资格。广东一所职业院校已明确宣布停止第二次寄送通知书,而佛山某高校则表示,逾期未联系的学生将被视为自动退学。

清华大学的教育研究人员黄文翰表示,当前大学生对985、211高校的向往已大不如前,更多人关注实际就业与生活压力。他指出:“学生并非不努力,而是在认真权衡学历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他认为,中国经济疲软和企业缩编的现状深刻影响了年轻人的升学与就业选择。

在社交媒体上,许多网民对此现象表达看法,认为大学录取的接受与否应由学生自主决定,而不应受到过度的道德评判。“面对文凭贬值与就业压力,重新规划教育和职业道路是一种理性且成熟的选择。”还有声音指出,这一现象应成为高校改革的催化剂,以推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