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atch广告引发中国消费者激烈反应,舆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editor

8 月 25, 2025

瑞士知名钟表品牌Swatch近期因一则模特摆出“眯眯眼”姿势的广告在中国社交平台上引发了极大的争议。许多消费者对此表达了强烈的不满,认为该广告含有“种族歧视”的成分,因此该品牌迅速遭到围攻。Swatch随后决定将相关图片从其中国官网下架,并在微博上公开致歉。

根据大陆媒体的报道,Swatch的这则广告在微博和小红书上引发了大量批评,消费者们纷纷指责该品牌在中国市场犯下了严重错误。许多网民在留言中要求将Swatch“拉入黑名单”,并宣称“永不购买”。在短短数小时内,抵制的呼声迅速蔓延,情绪化的指责主导了舆论场。

对此,一位贵州大学的退休教授表示,这种群体愤怒并非单纯出于民族情绪,而是长期教育灌输的结果。他指出,从幼儿园开始,中国学生就受到所谓的“爱国教育”,教室里悬挂着领导人的照片,课堂上唱着爱国歌曲。这种系统性的教育使得年轻一代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一提到反对日本和美国,就会情绪激动。

在抖音平台上,许多网民的留言充满敌意,有人表示“以后更不会购买Swatch”,甚至还有人将问题扩大到外资投资,呼吁全球投资者抵制此类“辱华广告”。这些激烈的言辞不仅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还被多家媒体转发,进一步加剧了舆论的情绪。

一些观察人士认为,这样的风波背后可能存在官方的操控。他们指出,表面上看是维护民族尊严,实际上却是在煽动对外国文化的敌意,制造与西方价值观的对立。这种由“舆情员”推波助澜的现象,使得一个广告事件迅速演变为政治议题。

少数网民对此情绪化反应提出质疑,认为真正的伤害来自于国内的质量问题,而非广告中的文化表现。近年来,类似的争议屡见不鲜,如德国奔驰和中国食品企业“三只松鼠”的广告,都曾因模特的眼睛特征而遭遇批评。2023年,迪奥和苹果的广告也引发了类似的争议,反映出社会在文化敏感性上的紧张。

有学者指出,中共当局借助这样的事件制造民族主义情绪,以转移公众对经济问题的关注。随着舆论的强力操控,国际品牌一旦卷入“辱华”争议,往往难以通过道歉平息风波。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品牌形象,也使得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运营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总之,Swatch事件的背后不仅仅是广告内容引发的文化冲突,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反映出极权体制如何利用民族情绪来维持统治。随着控制力度的加大,未来类似事件可能会持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