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的电影行业在2024年遭遇了重创,票房收入较前一年下降近四分之一,给尚未完全从疫情阴影中走出的国内电影市场带来了巨大压力。12月31日,中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票房收入为425.02亿元人民币(约合58.2亿美元),较2023年的549.15亿元下降了22.6%。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国产电影的票房收入降幅更是高达27.3%。
观影人次也大幅缩水,2024年城市影院的观众总数仅为10.1亿,远低于前年的12.99亿。尽管全国放映场次达到了1.43亿场,比去年增加了10%,但观影人次的减少达到了惊人的2.91亿,显示出观众的参与度大幅下滑。在平均票价保持在42元的情况下,观众依然选择了减少观影,以应对经济低迷带来的压力。
中国电影行业的投资和产出能力也在持续下降,全年共制作612部故事片,较2023年的792部减少了不少。这一趋势反映了中国电影行业在面对多重挑战时的脆弱性。
据猫眼电影的数据,平安夜当天的票房收入创下至少13年来的新低,甚至不到2023年的四分之一。今年仅有67部影片票房突破1亿元,很多电影则是血本无归,甚至有一部影片在上映一天后就被院线下线,票房仅为85元,成为“电影院一日游”的笑谈。
行业分析指出,票房下滑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故事片数量的减少、来自微剧等在线产品的激烈竞争,以及整体经济的低迷。中共当局对影视作品的监管加强,导致剧集备案数量骤减,使得中小型影视公司面临生存危机。在预算大幅削减和项目被取消的情况下,短剧成为一些公司“突围”的策略之一。
根据行业机构的预估,2024年中国的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到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0%。微短剧的流行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社会心理,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面临巨大的压力。微短剧的情节和台词常常能够引发年轻人的共鸣,涉及职场争斗、情感纠纷和生活琐事等话题,成为他们寻求自我认同和情感释放的一个出口。
经济低迷和民众消费信心的减弱,也是电影行业复苏乏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报道,制片人陈彩云表示,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电影并不是刚需,文化消费自然退居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