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香港书展于7月16日至22日如期举行,然而开幕日的情景却让人感到寒意。在书展显眼的位置,习近平的著作繁体版举行了新书发布会,尽管特首李家超亲自到场并在社交媒体上提及此事,但现场却显得冷冷清清,几乎无人翻阅这些书籍。
记者在现场观察了近一个小时,习的著作所在的展位人流稀少,偶尔有路过的市民驻足查看其他历史书籍,却对习近平的作品表现出明显的不感兴趣。有市民直言这些书籍与自己无关,显示出公众对其内容的冷淡态度。
政治学博士林松对此表示,这种冷清反映了习近平著作的实质,认为其作品的内容水平低下,且在疫情期间的封城措施下,习近平的决策更是混乱。他指出,习近平的书籍只是助手整理的产物,缺乏真正的阅读价值。
香港书展自1990年创办以来,曾吸引数十万游客,成为“禁书天堂”,许多关于六四事件、香港抗争、少数民族问题的禁书一度受到关注。然而,自2019年“反送中运动”以来,香港的新闻和出版自由遭到前所未有的打压,尤其是《国安法》的实施,使得许多独立出版社和书店纷纷关闭,政治敏感书籍的出现变得愈加稀少。
前《开放》杂志编辑蔡咏梅曾指出,香港的出版业几乎全军覆没,许多自由独立书店已无法继续经营。自2022年起,已有多家出版社被拒绝参展,或因担心被审查而选择退出。
不仅在香港,习近平的著作还被推向全球,成为中共的大外宣工具。报道称,习近平的相关书籍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尽管大部分中国大陆民众对此并不感兴趣,但海外仍有一些人可能受到中共宣传的影响。
林松担忧,习近平试图将自己的思想全球化,重塑过去文革时期的文化氛围。他呼吁西方国家加大对中共渗透和文化侵略的抵制,认为言论自由不应成为中共宣传的庇护伞。
总之,香港书展上的这一幕不仅反映了公众对习近平著作的冷漠,也揭示了香港出版环境的急剧变化,曾经的“禁书天堂”如今已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