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等法院近日首度通过区块链技术,向持有被盗加密货币的两个钱包地址颁布禁制令(Tokenized Injunction Order),正式冻结涉案资产。这项突破性判决不仅在香港司法史上开创先例,更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标志着香港法院已准备好应对虚拟资产相关法律纠纷。
利用区块链技术颁布禁制令
案件涉及Worldwide A-Plus Limited公司,该公司在2024年12月初入禀香港高等法院,指控其持有的260万泰达币(USDT)遭盗窃(约合2,024万港元),并要求法庭对存放涉案加密货币的Tron(波场)钱包采取冻结措施。
法院最终批准透过区块链技术向涉案钱包持有人颁布代币化禁制令,这意味着禁制令已被直接记录在区块链上,使所有与该钱包进行交易的用户都能清楚看到冻结指令,类似于在不动产上加上法律限制,防止资产被进一步转移。
突破传统法律局限 让冻结令更具执行力
香港法院此前曾对特定个人或公司颁布禁制令,但此次案件的独特之处在于,法庭首次向身份不明的钱包持有人发出法律指令。
代表原告的律师刘敏廷表示,传统法律要求亲自送达法庭文件,但对于冷钱包(Cold Wallet)等无法确认身份的虚拟资产持有人,实施禁制令存在困难。而代币化禁制令的创新做法,确保禁制信息可直接嵌入区块链,相关持有人再也无法辩称未收到法律通知。
禁制令具全球效力 阻止资产转移
本案的代币化禁制令不仅适用于香港,而是具有全球效力。根据网路安全与资产追回专家朱乔华的说法,该禁制令的效果相当于在钞票上直接标注”赃款”,任何人试图与涉案钱包进行交易都可能面临法律风险,同时也会触发交易平台的反洗钱机制,进一步阻止资产流动。
目前,涉案的钱包已无法再转移资产,禁制令的执行效果显著。朱乔华形容,该技术如同执法部门封锁犯罪现场,未来更多涉及加密货币的法律争议,可能都会采用类似方法进行处理。
香港在虚拟资产法律领域领先全球
本案的成功实施,标志着香港在区块链法律技术上的领先地位。相较于英美等国家,香港法院已率先接受并应用区块链技术解决加密货币争议,未来可能吸引更多国际案件在香港申请冻结资产或追讨损失。
随着虚拟资产犯罪案件的增加,此次突破性裁决为全球提供了一个新的法律执行模式,也意味着香港在加密货币监管与司法应对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