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将在9月3日举行的93阅兵,被中共官方大肆宣传为“强军盛典”。据财务测算,本次阅兵相关开销高达 361.98亿元人民币,涵盖安保动员、装备展示、交通管制与宣传工程。批评人士指出,当局不惜耗费巨资追求“表面工程”,却对国内经济困境与民生压力视若无睹。
巨额花费换来短暂表演
公开信息显示,本次阅兵不仅动员了1.2万正规军,还额外招募上百万名临时安保员负责“守桥、看电线杆”。训练、装备调动、舞台搭建、交通与空域管控等费用叠加,整体开支超过三百六十亿元。经济学者直言:“这些钱若用于基层医疗、失业救助或教育补贴,将惠及千万家庭。”
经济下行压力持续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正面临下行压力。7月青年失业率飙升至17.8%,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消费支出增长乏力。大量年轻人陷入“找不到工作、买不起房”的困境,形成所谓“躺平一代”。在民生困局未解的背景下,巨资投入阅兵显得格外刺眼。
社会矛盾与不满积累
北京居民普遍反映,阅兵带来交通管制、生活不便,更重要的是凸显当局对社会现实的漠视。“老百姓看病难、买房贵,结果钱都拿去买导弹、搞阅兵。”一位市民无奈地说。与此同时,四川江油事件、六四期间墙体标语等社会现象,反映基层对公正与自由的呼声不断积累。
国际观察:形式主义代价
外媒评论指出,中共通过93阅兵炫耀军力,意在塑造强盛形象与民族主义氛围,但高昂的财政负担与不透明的开支,反而暴露其治理困境。美国智库学者认为:“中国官方试图通过阅兵制造自信的幻象,但民生问题不会因此消失,反而会进一步削弱执政信任。”
361.98亿元人民币的巨额投入,换来的是短暂的军力秀场,却难以缓解经济下行和百姓的日常困境。在百姓心中,真正的安全感不是坦克、导弹,而是稳定的就业、可负担的医疗和教育。当表面工程与民生困境形成鲜明对比时,93阅兵更像是一场昂贵的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