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商日报

最新工商动态,权威新闻报道

五四运动106周年:铭记五四精神,守护思想自由

106年前,青年走上街头,为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发出最强烈的呼喊;106年后,在信息高度管控与意识形态统一化的现实中,五四精神仍值得我们重新思考:青年,是否还有独立思考的勇气?社会,是否还有自我纠错的空间?

历史不会遗忘:当真理遭遇压制,呐喊从不沉默

1919年5月4日,北京的青年学生站在民族危亡的关口,直面强权,反对屈辱的外交,呼吁国人觉醒。他们不畏镇压、不惧权威,凭借良知与担当掀起思想风暴,推动民主、科学、启蒙观念在中华大地传播。

五四运动的本质,不仅是反帝爱国,更是对专制、腐败、昏庸政体的坚决抗争,是一次知识分子与普通青年联合发出的觉醒宣言。正是这种敢于批判、质疑权力的精神,成就了中国现代思想的第一波浪潮。

精神的萎缩:当代是否仍有“五四”的勇气?

时至今日,五四精神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早已被口号化、工具化。在信息高度审查的舆论场中,“爱国”被定于一尊,而“批判”却成为不被允许的声音。青年是否还拥有公开表达不同意见的权利?独立思考的空间是否还在收缩?

五四运动当年的“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如今被简化为一种单一叙事,而历史的复杂性被淡化、遗忘,甚至扭曲。青年理应是社会进步的力量,但当现实充斥对思想的管控和对言论的惩罚,五四的价值将何以为继?

青年的选择:在沉默与觉醒之间

纪念五四,不该只停留在形式,而应回到其精神本质。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爱国,是在真理面前坚持原则;真正的责任,是在体制面前敢于追问。青年不能只是工具,也不应成为维稳的符号。我们纪念五四,是在守护一个社会多元而不单一、理性而不盲从的理想。

在这个信息不对称、历史选择性讲述的时代,有勇气寻找真相、有能力保持独立判断的青年,是最稀缺的力量。

愿五四精神,不被时代遗弃

一个民族的未来,在于青年是否还愿意提问;一个社会的希望,在于青年是否还能思考。五四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道义坐标。在纪念这场觉醒的同时,我们也要思考:若106年前的青年在今日重生,他们还会拥有发声的自由吗?我们,是否有勇气继续他们未竟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