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肃省陇南市发生一起引人注目的案件,一名男子因使用翻墙工具登录境外社交软件Telegram,查看并下载他人个人信息,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这一判决引起了公众对中共当局加大对翻墙行为打击力度及境外社交平台使用限制的广泛讨论。
根据6月26日发布的判决书,涉案的被告张某于2023年10月通过境外网络访问Telegram多个中文频道,获取他人姓名、电话、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并将部分内容截图保存及转发,最终被认定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检方指控中提到,张某在2023年11月23日使用个人电脑翻墙登录Telegram,并下载了包含中国公民个人信息的电子表格,统计了多达24,581条信息。2024年2月24日,他再次下载了一个包含100组公民持身份证照片的文件夹。尽管法院最终采纳的证据数量远低于检方的指控,张某还是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缓刑三年,并罚款2000元人民币。
对此,河北的一位资深网络工程师邹先生表示,从判决来看,张某只是浏览了公开频道的数据并保存,并未将这些信息用于非法目的。他认为,警方可能是基于张某设备中的浏览记录,认定其非法获取信息,这种处理方式显示出即使是查看公开内容也可能触法。
湖南执业律师刘先生指出,此案反映出中共警方已经将翻墙后在境外平台的浏览和下载行为纳入国内执法的范围,展现出一种“长臂管辖”的执法逻辑。他强调,不论身处何地,只要接触到被认为“不该看的”内容,就可能面临追责。
Telegram是一款全球广泛使用的加密通讯平台,在中国大陆被封锁,用户需借助虚拟私人网络(VPN)等工具翻墙访问。近年来,类似的案件屡见不鲜,显示出中共当局对翻墙行为的持续打击。2023年,河北承德一名工程师因通过VPN为海外公司远程工作,被认定违反“国际联网”规定,处以200元罚款,并没收其三年所得106万元人民币,成为近年来金额最高的翻墙相关行政处罚案例。
张某的案件在社交平台引发了广泛关注,许多网友质疑,仅因浏览境外平台公开信息就被定罪是否过于严苛。同时,也有人担忧,在Telegram、X平台(前推特)等境外社交网络上的言行,可能会成为新的打击重点。
法律学者指出,这一案件反映中共在“数据安全”与“网络主权”名义下,司法认定的边界不断扩展,普通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可能触法。一些人权观察人士也警告,中共对“信息犯罪”的定义越来越模糊,将“查看信息”与“非法使用”混为一谈,为警方的执法提供了广泛的裁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