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半年报揭示了中国中小银行面临的严峻挑战,包括净息差持续缩小、盈利能力减弱以及资产质量恶化,尤其是在房地产不良贷款大幅上升的背景下,这些地方性金融机构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分析人士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和房地产危机加剧,中小银行的脆弱性或将成为整个金融体系的隐患。
商业银行的盈利主要依赖于净息差,然而近期贷款需求疲软和存款利率难以进一步下调,使得中小银行的净息差空间迅速被压缩。根据最新数据,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商业银行的平均净息差降至1.42%,其中城市商业银行为1.37%,农村商业银行为1.58%。这一水平已经接近业内普遍认为的“盈利警戒线”。尽管常熟银行以2.58%的净息差位居榜首,但其较去年已有所下降,而厦门银行的净息差则低至1.08%,在所有上市银行中垫底。
更令人担忧的是,净息差下滑的趋势在大多数中小银行中普遍存在。除少数逆势上升的个别银行外,紫金银行、江阴银行和贵阳银行等的降幅都超过了20个基点,营收和利润增长受到重创。为应对这一困境,部分中小银行不得不加大金融投资和中间业务的比重,然而这种策略在债市波动与信用压力下可能会放大风险。
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是中小银行资产恶化的重要原因,最新报告显示,多家区域银行的房地产贷款不良率显著上升。例如,青农商行的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从去年的7.17%暴涨至21.32%。尽管银行方面称这属于“个别贷款风险暴露”,但如此剧烈的恶化无疑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其他银行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郑州银行的房地产不良率达到9.75%,重庆银行为7.19%,杭州银行则为6.44%。尽管一些大行如上海农商行和宁波银行的房地产不良率保持在1%以下,但整体行业趋势依然明显恶化。在个人贷款领域,贵阳银行的个人贷款不良率也从2.86%上升至3.19%,反映出房地产行业及其相关产业链的风险暴露。
不仅上市银行面临风险,部分非上市银行的资产规模也出现大幅缩水。例如,宁波鄞州农商行在半年内下降了15.45%。这些中小银行对金融投资的过度依赖,加大了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且其经营模式偏离了支持实体经济的初衷。
在盈利能力下滑的同时,中小银行也面临着资本补充的压力。数据显示,只有约三分之一的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有所上升,其余银行仍面临“造血困难”。审计机构的调查也揭示了治理隐患,部分农商行在信贷支持实体经济方面不足,治理管控不力,导致抵债资产长期闲置,形成新的“僵尸资产”。
尽管整体趋势偏弱,但地区间的差异显著。东部沿海的城市商业银行仍展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江苏银行的净利润在2025年上半年突破200亿元,领先全国。然而,这种强势并未能改变行业的结构性风险,经济发达地区的银行盈利能力强,而中西部的农商行则资产恶化、盈利萎缩,形成两极分化。
总的来看,中小银行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但其资本薄弱、风控能力不足的现状使其成为潜在危机的引爆点。尽管政府多次要求地方金融机构增加资本、加强监管,但在经济增长放缓、房地产市场低迷以及存贷利差持续收窄的环境下,政策支持能否有效缓解压力尚存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