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商日报

最新工商动态,权威新闻报道

中美贸易战加剧,中国经济面临通缩压力与增长风险

editor

4 月 11, 2025

在刚刚过去的3月份,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连续第二个月出现下滑,工厂出厂价格的通缩现象也愈发明显。这一发展主要受到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市场对大量未售出口商品积压的担忧加剧,预计将进一步压低国内物价。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3月份中国CPI同比下降0.1%,虽然降幅小于2月份的0.7%,但市场普遍预期价格应持平。凯投宏观的经济学家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指出,通缩压力仍在持续,并在未来几个季度可能加剧,尤其是中国企业在出口方面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

具体数据显示,3月的消费者物价指数环比下降0.4%,超出市场预期的0.3%,而2月份的降幅为0.2%。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5%,降幅快于2月份的2.2%和市场预测的2.3%。埃文斯-普里查德进一步指出,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以及关税政策对出口的冲击,PPI预计将继续走低,迫使制造商降低价格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3月的核心通胀率中,去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燃料价格后,同比小幅上涨0.5%,扭转了之前6月份的0.1%降幅。然而,持续加剧的通货紧缩正在加重中国经济的长期困境,国内需求的疲软和工业产能的过剩,使得企业不得不通过价格战来争取订单。

在全球经济动荡的背景下,中共发布的疲软经济数据引起了广泛关注。美国总统近日暂停了对其他国家的关税实施,但加码对华关税至125%,这将进一步冲击中国的出口市场。同时,针对小额包裹的关税政策也得到了调整,预计将对中国的外贸造成更大压力。

经济学家许天辰表示,这样高的关税实际上相当于对中国的贸易禁运,导致中国出口商必须在一个更小的市场上竞争。他预测,工业领域将受到明显的价格下行压力,全球需求的疲软将加剧这一趋势。

伴随美国市场需求的下降,中国生产商将面临大量未售出库存,迫使他们将外贸货物倾销至其他国家,但其他市场的购买力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也可能招致反倾销措施,加剧国内竞争,进一步迫使企业降低价格。

法国外贸银行的经济学家指出,失去海外市场将对中国企业的利润率产生压力,并加剧国内市场的竞争。而中共针对美国关税的反制措施,预计将使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转为负值,直接影响中国的GDP增长。

花旗银行已将2025年中国GDP的增长预测从4.7%下调至4.2%,原因是外部风险的上升以及近期贸易紧张局势的恶化。高盛则表示,随着中美关税战的持续升级,今年中国GDP增长4.5%的预测面临下行风险。

尽管政策制定者表示愿意采取更多措施来刺激国内需求,但大量财政支出仍集中于经济的供给侧,消费支持似乎无法完全抵消出口疲软带来的影响。专家普遍认为,通货紧缩的风险可能在未来一至两年内持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