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脚步明显放缓,尤其是个人消费的低迷成为这一现象的重要推手。根据世界银行和《金融时报》的数据,中国家庭消费在个人消费GDP中的占比仅为38.25%,在参与排名的40个经合组织成员国和金砖国家中位列倒数第三。政府支出的个人消费占GDP比例也只有6.21%,同样名列第四低。综合家庭支出和政府支出,中国的个人消费占GDP的比例为44.46%,仍处于低位。
尽管《金融时报》展示的数据仅为2021年,但中国个人消费的疲软已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根据CEIC数据库,从2020年至2023年,中国家庭消费在GDP中的比例分别为37.75%、38.25%、37.46%和39.19%。这一趋势的持续无疑重创了中国的经济,导致其名义GDP增长连续三年落后于美国。
例如,美国在2023年调整通胀后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为5.3%,而中国的名义GDP增长率仅为4.2%。美国的私人消费占名义GDP的68.8%,表现出强劲的消费能力,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
中共政府过去二十年来一直呼吁“拉动消费”,然而成效甚微。自2004年起,虽然中共领导层承诺将经济重心从投资和出口转向家庭消费,但至今家庭消费在GDP中占比仍仅为39%,远低于经合组织经济体的54%平均水平。
消费低迷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且享受不到足够的政府福利。由于多年来的投资和出口导向政策,家庭收入的增长缓慢,家庭收入在GDP中的占比仅为61%,低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之下,欧盟的这一比例约为68%,英国约为77%,美国则高达79%。
不仅收入水平低,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也相对匮乏。根据经合组织的数据,中国在2021年的现金社会转移仅占GDP的6.9%,实物社会转移占6.4%,总和为13.3%,在参与排名的国家中名列倒数第三。这些数字与芬兰和欧盟的高达35%和32%相比,显得格外刺眼。
此外,中国的减税和失业保险政策也未能惠及大多数居民。尽管预计每年可减税1,100亿元,但只有14%的人口实际受益。失业保险更是难以覆盖到最脆弱的工人群体,导致许多居民无法享受应有的保障。
在收入分配不均的背景下,中国的消费能力受到更大限制。调查数据显示,家庭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持有69%的总储蓄,而三分之一的家庭储蓄率为负,这进一步加剧了消费的疲软。而房地产泡沫的存在也导致家庭债务水平不断上升,使得许多家庭在还债后几乎无力消费。
综上所述,中国的经济增长面临着消费低迷、收入分配不均以及政府支持不足等多重挑战,亟需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消费、改善收入分配和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