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下行,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长期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正陷入资金困境。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仍在大举举债推进基建,然而不少项目却因财政枯竭而被迫停工,甚至变成烂尾工程。近期,广西烂尾铁路桥墩以及贵州深山荒废隧道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象征着中国近年来无序基建投资的困局。
广西柳州烂尾铁路桥墩:126亿项目成“城市遗迹”
在广西柳州市,一条原计划贯穿市中心的轻轨工程于2016年开工,总投资126亿元,原定2024年投入运营。然而,该工程早在2021年即宣告停工,如今仅留下长达数公里的桥墩矗立于城市主干道上,轨道与车站皆成“未竟工程”。
近年来,柳州市政府开始拆除部分桥墩,然而据报道,拆除一根桥墩的费用高达10万元,整体成本不菲。施工人员透露,拆除方式采用底部切割“锯树”式,但墩柱地下部分仍将留存。
柳州轻轨工程的决策者已被问责,前市委书记郑俊康、前市长吴炜因擅自举债推动轨道交通项目,已分别被判刑16年半及死缓。然而,庞大资金已被耗尽,留下的烂尾基建至今仍难处理。
贵州深山隧道荒废 竟藏重卡
在与广西相邻的贵州省,贵阳市近年来也因财政问题出现多个烂尾基建项目。包括贵阳T2号线有轨电车,原计划2024年投入使用,如今却停工多年,沦为形象工程。
此外,网民近日发现,贵州某深山隧道竟藏有两辆重卡,令人质疑该隧道何时被废弃、为何停工。据悉,这一项目本用于连接市中心与新开发区的环城高速,投资高达52亿元,但因地方政府财政恶化,工程被迫中止。
债台高筑 地方政府仍受命继续举债基建
中国地方政府长期依赖卖地收入,但随着房地产市场崩盘,财政收入锐减,大量基建项目被迫停滞。尽管中央政府曾发布多项政策限制无效投资,但地方政府仍受命加快基建步伐,以“促进经济增长”。
中共财政部去年11月推出10万亿专项化债计划,试图缓解地方债务压力。然而,许多地方政府仍举债推进基础设施项目,以换取短期经济活力。例如,2023年贵州省前四期专项债券已超123亿元,但新建项目仍然难以推动商业化运作,进一步增加了偿债压力。
国铁集团、地方轨道交通、运河工程等大基建仍在扩张,如广西正在进行的平陆运河工程,投资超700亿元,但各方质疑财政压力下,如何支撑如此庞大的投资?
专家:中共基建狂潮背后是GDP造假与贪腐
旅德水利专家王维洛指出,地方政府在基建中截留资金、缓解财政危机,甚至部分工程贪腐款项可达30%以上。美国学者谢田也表示,中国大规模基建的背后,更多是为了制造GDP增长的假象,而非真正考虑市场需求。
尽管高铁、城市轨道交通、运河建设等项目仍在推进,但全国各地的烂尾基建、空荡高铁、荒废隧道,正暴露出中国经济深层次的问题。未来地方政府如何应对债务危机,仍是外界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