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之际,中共中央近日推出了一项强制性《住宅项目规范》,要求新建住宅的层高不得低于3米,四层及以上的住宅必须安装电梯等。这一政策引发了广泛的质疑,许多网友担心这将对二手房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并对新规的合理性提出了疑问。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最新公告,这项《住宅项目规范》将于5月1日正式实施,所有条款均为强制执行。官方媒体称其为“好房子”的国家标准,然而在社交媒体上,许多网友对此表示不满。有评论指出,二手房主可能面临更大的销售困难,甚至有人调侃称这一政策是在“千方百计骗人买房”。
在中共全国两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首次提到“好房子”概念,并表示将推动楼市止跌回稳。然而,许多市民对此表示怀疑,认为新规的实施将增加开发商的成本,最终转嫁到购房者身上。北京的一位知识分子指出,强制性规定并不符合市场需求,政府的做法缺乏调研和民意支持。
尽管一些网友对新规表示欢迎,认为其有助于改善隔音效果和提升居住品质,但经济学者黄大卫认为,这一政策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意图。他指出,这不仅仅是改善住房品质的表面做法,而是通过提高市场门槛,淘汰小型开发商,进一步集中房地产市场的控制权。同时,政策将购房需求引导至城市核心区域和保障性住房体系,试图重塑公众对房地产市场的信心。
黄大卫警告,新规可能会导致房地产行业面临新一轮震荡,许多旧项目将被迫重审,建设进度放缓,企业的债务压力将加剧。此外,政策还可能加速城市空间的阶级化,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可得性。长期来看,地方政府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基础设施预算来满足新标准,这将进一步加重地方债务负担。
在房地产市场的现状中,豆腐渣工程和监理腐败问题依然存在。黄大卫强调,真正的关键在于如何确保开发商的质量把控,而不是仅仅依靠提高标准。他总结道,这项政策并非真正旨在“为人民造好房子”,而是为了重塑权力话语,重新分配市场资源。
台湾财经专家黄世聪指出,尽管民众希望住上好房子,但政府推出这样的政策更多是为了刺激市场,试图促进整体经济复苏。然而,面对当前的经济环境和购房者的承受能力,他对此政策的实际效果持悲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