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由贸易港计划在今年底前实现全岛“封关运作”,然而,近年来海南的实际使用外资数据却显示出令人担忧的趋势。业内人士指出,中美贸易战的升级以及全球经济环境的逆流,使得海南自贸港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海南自贸港自六年前被列为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以来,经历了诸多波折。根据最新统计,海南在2022年的实际使用外资为37.1亿美元,2023年降至32.6亿美元,下降幅度达12%。此外,2024年1月至9月期间,海南的外资使用量同比减少约20%。海口海关的数据显示,离岛免税购物金额也出现显著下降,2024年总额为309.4亿元人民币,比2023年少了130亿元。
海南大学的特聘研究员陈波指出,尽管海南自2020年启动自贸港建设,但因受到疫情及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真正的建设时间不足两年,导致吸引外资的效果不明显,甚至出现下降。他认为,海南的经济基础薄弱,产业链和综合配套能力远逊于中国大陆的其他地区。
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前中共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也曾表示,当前国际贸易环境不利,海南自贸港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可谓“生不逢时”。他指出,海南自贸港的政策在吸引美欧资本方面的效果有限,2022年英国对海南的投资仅为3.5亿美元,美国的投资更是微不足道,仅有5.3万美元。
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长迟福林在一个论坛中提到,海南自贸港面临的挑战远大于机遇。他指出,中共的国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自由贸易港发展的障碍。在“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政策背景下,海南自贸港的政策落实变得愈发困难。
此外,海南的私募基金因可能被利用于高净值人群的境外资产转移而导致相关投资政策的审批被暂停,这也进一步加大了投资吸引力的下降。
尽管海南在人才引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今年3月,官方通报已吸引了85.1万各类人才,但海南的地理位置偏远、收入水平不高和大型企业较少,使得其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仍显不足。马来西亚大学中国研究所所长指出,海南像是中国的边疆地区,缺乏集中的人才和良好的产业生态系统。
南卡罗来纳大学的教授谢田对此表示,海南的经济数据不容乐观,显示出其已成为国内游客“穷游”和“降级消费”的目的地。尽管投资企业数量有所号称增加,但资金使用的显著减少预示着海南经济发展的前景依然暗淡。他指出,中共对经济的控制及对私企的压制,使得海南自贸港的名声与实质发展大相径庭,未来的前景令人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