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艰难前行:竞争与政治风险交织

editor

7 月 8, 2025

曾被誉为中美经贸合作的典范,特斯拉如今在中国市场面临着激烈的本土竞争和复杂的政治环境。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的挑战愈加严峻,这一曾经的外资品牌如今正失去其在中国电动车市场的光环。

特斯拉的上海超级工厂自2019年投入运营以来,一度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象征,马斯克也因此被视为外资企业的成功典范。然而,随着竞争对手的崛起,特斯拉的市场地位正在迅速下滑。根据最新数据显示,特斯拉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约11%降至2025年5月的4%。同期,中国整体新能源汽车市场却实现了28%的销量增长,特斯拉的销量却同比下降了30%,显示出其日益严峻的市场环境。

本土品牌如比亚迪、小鹏、理想和蔚来等在中共政府的补贴和政策支持下,迅速扩展其市场份额。比亚迪在2025年5月的市场份额已接近30%,而吉利、长安等自主品牌则占据了近25%的市场。此时,特斯拉不仅未能保持领先地位,甚至在市场排名中已跌出前五。

《华尔街日报》指出,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命运往往是短暂的繁荣后随之而来的衰退。随着本土企业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政府政策的倾斜,外资品牌的竞争力不断削弱,最终可能被市场所淘汰。摩托罗拉和苹果的经历为这一趋势提供了前车之鉴。

除了市场压力,马斯克的“地缘政治价值”也正在发生变化。近期,有消息指出,中共可能会重新评估对马斯克的战略重视程度,转而扶持本土企业。马斯克与特朗普的关系逐渐降温,外界对他的“对美窗口”角色表示担忧。此外,特斯拉在推进“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也遭遇困境,因中共严格的数据出口法规,特斯拉未能获得相关许可,而本土厂商却获得了监管支持,推出了具备相应功能的驾驶辅助系统。

在中美关系紧张的背景下,特斯拉的运营面临着更高的风险和成本。从数据安全审查到潜在的产业政策调整,外资企业的生存环境愈加复杂。特斯拉的车辆在特定区域内受到限制,进一步反映出中共对其数据存储及车载摄像头的疑虑。

马斯克与中国市场的关系,曾是中美经济合作中的亮点,但如今在全球电动车竞争与地缘政治的影响下,正变得愈加复杂。虽然有行业专家指出,马斯克和特斯拉的韧性不容小觑,但他也意识到跨国企业在中国成功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正在考虑将投资转向印度等市场,以应对中国市场的不确定性。

对于马斯克而言,如何在中国实现盈利而不惹麻烦,正变得前所未有的困难。